作為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老師——班主任,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在和學生談心的時候,要把握住和學生談話的藝術和技巧,從“心”開始,用“心”溝通,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點燃學生的自信。
一、 說到心上,不傷學生的自尊心
陶行知說過:“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頓,在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教育者要尊重學生,才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撥動學生的心弦。如我班學生小林,經常和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接觸,無心向學。一天早讀課,他趴在桌上不讀書。問他為什么趴著,他說沒吃早飯,把他叫到公室,他氣沖沖地說:“想趕我走就吱聲,我還真不想上學了。”我笑著說:“請你來是讓你吃點東西。”聽了這話,小林驚呆了。我拿出牛奶和面包送到他面前說:“吃飽了好上課吧。”只見他熱淚盈眶,才慢慢道出原委: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后與繼母的關系又不好,家庭很不和睦,因此生活無規律,不能安心讀書。此后,我在生活和學習上都給予他特殊的關愛,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后,小林各方面都進步很大,還考上了縣重點高中。
二、 說到點上,揚長避短
中外的教育專家都認為,表揚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優勢的同時,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不能只看到缺點,還應該看到學生的優點,看到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抓住說理的切入點,把握住說理的焦點和重點,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要抓住說的切入點
班主任在說理方面一定要深思熟慮,然后找到一個最適合學生個性特征的切入點,做到有的放矢,準確無誤。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優點視而不見,沒有說到要點上,學生就會產生低落的情緒,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造成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全面,失去自信心。如:對于留守學生的散漫,可以將說理的切入點放在他父母的辛勞上。父母長年出外打工就是為了給他的學習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明白自己應該比一般的學生更懂事、更勤奮,促進學生意識和行為上的轉變。
2. 要說到問題的焦點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與學生說理要說到問題最重要的焦點。對學生的問題從淺顯的道理中揭開問題的要害,使其余的問題迎刃而解。如:很多學生犯了錯誤或違反了紀律后,一般都很習慣地舉出別人也犯錯誤的事例,似乎別人的錯誤在先,他就等于沒有錯誤,或減輕了錯誤程度似的。這時我們在說理的過程中首先要抓住什么是對是錯,要讓學生明確是非標準,然后讓他明白錯的事情即使有再多的人做,自己也是不可以跟隨的,每個人都要有自己做事的標準和原則。這樣,學生就不會對別人的錯誤耿耿于懷,更不會為自己找借口。
3. 要說到教育的重點
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說理過程中,是非觀點要明確、中肯,既要講正面的道理,也要說反面的事例,使學生明白老師的教育內容,切忌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如對于經常迷戀網吧的學生,一定要讓他明白作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搞好學習以及迷戀網吧的危害。
三、 說到情上,構筑情感交流的橋梁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班主任對學生要愛得真、愛得深,將嚴格要求滲透在愛之中。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1. 情來自誠懇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必須出自對學生真心實意的“愛”,尤其是和后進生或有特殊問題的學生談心時態度更要誠懇和悅,耐心啟發,用感情來引發學生的共鳴。虛情假意、裝腔作勢,學生肯定不會買帳;呵斥、辱罵、哄騙、嚇唬只能使人口服心不服,甚至會適得其反,事與愿違。
2. 情來自友愛
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級,必須要處理好與學生的情感關系,師生間有情,才能使學生動情。班主任付出多少愛,學生就能得到多少情。因此,班主任平時要做有心人,要多留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要為自己的談心找機會。
3. 情來自信任
對學生不但要以“愛”為本,還要以信為源。我們要用信任的目光,鼓勵的話語來幫助學生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從老師的言行、態度中發現自我,主動去挖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教師對學生充滿信心,會使他們得到一種“我能行”的暗示,這種暗示越強烈,學生就越能消除自我戒備、壓抑的心理,重塑自信。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