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質的飛躍。下面結合語文教學實際,談一下本人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看法。
一、引入人生思考,誘發學生思維樂趣
高爾基說:“文學就是人學”,語文教學如果能夠經常從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是很樂于思考的。如《鴻門宴》這篇課文講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了爭奪勝利果實而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我在講這篇文章時,是這樣設計導語的:“在《史記》的記載中劉邦和項羽都分別對自己在楚漢相爭中的勝敗做了評價,項羽在垓下被圍、四面楚歌之時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而劉邦在重病將亡時說:‘吾以布衣提三盡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雖然兩人人生結局不同,但他們都認為自己的成敗是天的旨意,是命運的安排。到底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鴻門宴”是楚漢相爭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鴻門宴》這篇課文,看看它能告訴我們什么。”
通過這樣一個導語,誘發學生思維的樂趣,隨著情節的展開,學生自己就一步步得出結論:是兩人不同性格、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了他們不同的人生際遇。這堂課上,學生討論熱烈、發言踴躍,并由課文引發了對人生的思考。我想,對于《鴻門宴》這樣的千古絕唱,作為語文教師來說不僅要注意到它文學上的審美價值,更應該注意到它為我們提供了回溯歷史,認識生活的寶貴啟迪。一些歷史人物之所以生動,是因為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對命運的體悟,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去詮釋人物內在的文化內涵,這類文章正是創新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抓住課文興奮點,創造充滿生機活力課堂
在講課的過程中適當安排一些高潮會使課堂更活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于那些篇幅較長的文章,它的精華可能就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場面上,如果抓住這個場面找出興奮點,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前面提到的《鴻門宴》一文,“樊噲闖帳”一段是眾所周知的精彩片段,我在教這段課文的時候動了一番腦筋:人物的行為是由思想支配的,那么教學應選擇怎樣的突破口,才能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抓住同學們對項羽所作所為甚為不解,并且感到非常可惜的心理,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是讓大家在最短的時間里編課本劇,請善于表演的同學到講臺前去表演文章中的情節,接著要求他們運用想象力設計這樣一個環節:“如果你是項羽,你會如何去處理這次事件?”有一個學生大膽地把自己設計成一個果敢、足智多謀的形象,與文中人物的麻痹大意、缺乏遠見、猶豫不決形成強烈反差,贏得大家一致掌聲。這獨具特色的創意,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既加強了學生對小說中人物語言個性化的理解,使學生容易把握人物心理,又避免了程式化的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欲望。
三、跳出傳統思維的束縛,促進學生“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教師要通過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積極的學習探究;通過有價值的提問,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領悟新知;通過指導多種訓練,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調控,讓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
比如《病梅館記》這篇文章,龔自珍以梅喻人,說江浙之梅皆病,并在最后一段結尾處表達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有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田地,用畢生的精力去療梅。我是這樣安排提問的:假若單就梅本身來講,作者有多余的錢,又有的是時間和田地,他能夠治好江浙地區的病梅嗎?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課堂上很快形成兩派,都爭著舉手發言,各尋理由,互不相讓,但是最后還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形成統一的意見:如果作者真的把夭梅病梅買來自己種植,那么不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嚴重。為什么?因為賣梅的人是以病梅來求財的,龔自珍大量買病梅,賣梅的人看到銷路好,將更加努力的培植,其他人看到此業有利可圖,亦會爭相種植,銀錢有限,而病梅難絕,那么社會上豈不是夭梅病梅泛濫了嗎?大家也開始考慮到,龔自珍的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么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治病良方呢?課堂再一次進入興味盎然的討論之中。
在這樣質疑式的討論中,師生均可提出新問題,共同研討,誰都有權作答、糾正和反駁,是一種比較好的使語文課堂由單調轉化為豐富、由刻板轉化為生動的教學方式。所以跳出傳統思維的束縛,通過對教材中一些觀點的批判或發展來培養創新精神,是一種不錯的途徑。
四、對教參現有的結論進行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一切形式的教育中,人的個性獨立,生命舒展,靈魂的生長,是最重要的”,而教參中一些現成的觀點,一部分已經非常陳舊古板,適當加以補充或修正,有益于活躍課常氣氛,培養思辨能力。
比如,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當我們以人應該安于現狀,安分守己的傳統的價值觀來理解作品時,會很自然地認同教參中給出的文章的主題,即:辛辣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追求享受、圖慕虛榮、盡愛幻想的劣根性,而如果我們以現代人的價值觀念作為參照去理解這篇作品時,我們會看到,路瓦栽才是這篇作品中受到嘲諷的對象,與其想象力貧乏、毫無進取心相比,瑪蒂爾德渴望掙脫現實,夢想幸福愛情的熱誠顯得光彩奪目多了。既然如此,這篇小說展示于我們面前的主題就應是:不安于現實安排給她的命運而去強烈地追求,卻招致現實的懲罰,想超越社會的制約卻逃脫不了社會制約的人生悲劇。
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選擇地使用,對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要做進一步的思考,由此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因考慮角度不同,答案有異是正常的,整齊劃一的格式和框架,在某種程度上會淹沒學生的創造才能,而多一種考慮的途徑,就會多一些充滿生機與靈性的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