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圖形的運動變化問題,首先要有對幾何元素的運動過程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不管它是點動、線動還是面動;其次,要善于借助動態思維的觀點來分析,不被“動”所迷惑,從特殊情形入手,在變中求不變,動中取靜,抓住靜的瞬間,以靜制動,把動態的問題轉化為靜態的問題來解決.具體來說,就是抓住“動”與“靜”之間的聯系,理清運動變化過程中的各個變量之間的各種關系,如數量關系、函數關系、位置關系等,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找到了解決這類問題的途徑.
一、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
“動”與“靜”是一對相反的物理量,但又相輔相成,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探索圖形的運動變化中,尋找變化過程中的不變因素,利用這些不變因素,以靜制動,常能出奇制勝,解決變化中的問題.
例:如圖所示,一根長2a的木棍(AB),斜靠在與地面(OM)垂直的墻(ON)上,設木棍的中點為P.若木棍A端沿墻下滑,且B端沿地面向右滑行.(1)請判斷木棍滑動的過程中,點P到點O的距離是否變化,并簡述理由.(2)在木棍滑動的過程中,當滑動到什么位置時,的面積最大?簡述理由,并求出面積的最大值.
分析:線段AB在滑動過程中只是改變了位置,而大小并未變;盡管點P的位置發生變化,但是中線OP的長在滑動過程并沒有改變,這就是變中的“不變”.抓住這個不變因素,問題就不難解決了.對于(1),因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上的一半,而斜邊AB不變,所以斜邊上的中線OP不變. 對于(2),當△AOB的斜邊上的高h等于中線OP時, △AOB的面積最大,如圖,若h與OP不相等,則總有h 二、動中取“靜”,分類討論 一個圖形與另一圖形的相對運動過程中出現圖形的重疊,并且重疊部分的形狀往往隨著圖形運動而變化.這時,只要動中取“靜”――某時刻重疊部分的形狀,對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索,問題往往就會迎刃而解. 例:如圖,直角梯形ABCD和正方形EFGC的邊BC、CG在同一條直線上,AD∥BC,AB⊥BC于點B,AD=4,AB=6,BC=8,直角梯形ABCD的面積與正方形EFGC的面積相等,將直角梯形ABCD沿BG向右平行移動,當點C與點G重合時停止移動.設梯形與正方形重疊部分的面積為S.(1)設直角梯形ABCD的頂點C向右移動的距離為x,求S與x的函數關系式;(2)當直角梯形ABCD向右移動時,它與正方形EFGC的重疊部分面積S能否等于直角梯形ABCD面積的一半?若能,請求出此時運動的距離x的值;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分析:對于(1)可以先根據正方形與梯形面積相等可以求出正方形的邊長.畫圖分析兩個圖形在相對運動過程中會出現兩種重疊部分是三角形,梯形兩種情況,只須找出他們的臨界點,分別畫出兩種情況下圖形,進而根據面積公式求出解析式. 解:(1)S正方形EFGC=S梯形ABCD■(4+8)×6=36. 設正方形邊長為x, ∴x2=36. ∴x1=6, x2=-6(不合題意,舍去). ∴正方形的邊長為6. 分兩種情況: ①當0≤x<4時,重疊部分為△MCN. 過D作DH⊥BC于H,可得△MCN∽△DHN, ∴■=■,HN=BN-AD=8-4=4 ∴■=■ ∴MC=■x ∴S=■CN·CM=■x·■x ∴ S=■x2 ②當4≤x≤6時,重疊部分為直角梯形ECND. S=■[4-(8-x)+x]×6 ∴S=6x-12.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