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中語文教學的進一步改革,研究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他們紛紛把教學的目光集中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上,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動機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此筆者贊同“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這一觀點。所以,要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進行自主的、積極的、創造性的學習,就必須對語文課堂選擇和實施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一、激活學生動機
大家知道,“動機是課堂的第一生命力”。一般情況下,學生學習的動機越強,則由動機所支配的行為便越堅定,堅忍不拔的意志就越強烈。而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外露在“興趣”上。
1.釋放“新”意。對于高中生來說,讓他們在課堂中一貫保持“興奮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們的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不斷創新,時常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比如在作文教學時,就強調課堂“有趣”“有效”。學生可以做實驗,可以再現一個生活情景。這種耳目一新的情境怎能不讓學生感到是一種享受呢?學生還會感到習作難嗎?也正是因為這種“新”,使學生大膽的思想得到完全的釋放,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就拓寬了。
2.激活“趣味”。要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要激活一個“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潛在學習的欲望。比如在教學《荷塘月色》的時候,主要從作者想荷塘、去荷塘、觀荷塘等幾方面入手。然后請各小組討論決定該組的選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當我布置好任務后,學生們情緒高漲,都想躍躍欲試。他們有的認真研讀課文,有的熱烈討論,有的奮筆疾書,10分鐘后,各組開始宣讀報告內容。宣讀過程中更是高潮迭起,笑聲不斷。這樣的活動“趣”得實在,“趣”得巧妙。
二、引導學生積累
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厚積”才能“薄發”,可見積累的重要性。但是,觀察現在的高中生,他們的生活積累并不富有。這使他們很難理解那些內涵豐富的文字材料,也就影響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削弱了積累的欲求,從而也影響了語文素養的提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學生多讀、多說、多寫三種渠道,來豐富積累。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觀察自己的生活,觀察自己和周圍人們的日常活動,擴展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幫助學生積累生活。
例如我在執教林覺民的《與妻書》一課時,采用“一拖三”的方法:要求學生理解課文中林覺民與陳意映夫妻的真摯愛情,尋找積累與“廣大勞動人民爭取婚姻自由”有關的古詩文,于是無名氏的《孔雀東南飛》便走進了課堂。在教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同時又介紹了《江城子·密州出獵》。這些課文遷移,既能豐富課堂,活躍氣氛,又能擴大積累,啟迪思維。可謂一箭雙雕,學生自然很歡迎。
三、鼓勵教學創新
1.大膽質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古代的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質疑的重要性。的確,在“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質疑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此,我們既要保證質疑的時間,又要安排好質疑的時機,同時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比如可以讓學生從題目處質疑;可以抓重點詞句、關鍵語句質疑;可以從課文中看似矛盾處質疑;可以從文章前后聯系上質疑;還可以從文章重復處質疑等等。引導學生從“不問”到“敢問”再到“會問”,這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有裨益。
2.巧妙辯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辯論(討論)機制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辯論中主動、創新、提高。針對課文中的重點內容,組織學生辯論,可起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辯論教學還可以促讀寫。所以辯論又成了檢測學生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綜合手段。要提高學生素質,多開展辯論教學肯定會收到成效。
提倡學生自主活動,要反對讓學生站到前臺“表演”,教師在后臺設計和“導演”那種非真實狀態下的所謂“學生自主活動”;我們也反對那種讓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主義。我們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是有效的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每位教師應該為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激發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思維的走向,使辯論焦點化;真心實意營造寬松、安全的氛圍。我想,做到這些,我們的語文教學必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效、和諧和持久。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