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本來是很好的學習形式,通過引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使學生不僅學有所得、學有發現,而且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但如果只注意形式——讓學生分組聚在一起討論,而忽略了本質——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那合作探究就失去了意義,難有實效。如何才能使合作探究落到實處?
一、擬好合作內容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合作探究要用在教學最需要的環節,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無探究價值的問題不必展開討論。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要求教師要有預見性,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實際,遵循“難度大于個人,小于小組合力”的原則,課前設計好合作探究問題,使問題的數量、難度適中,這樣上課時就能有的放矢,避免隨意性。如教《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課堂一開始,我用聊天的方式來接近學生,問“你們小時侯讀過或聽過或看過哪些童話,能給大家說說嗎?”話音剛落,已有半數同學舉手,他們各自講了自己接觸的童話,似乎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于是我就順勢導入:“那好,今天讓我們學習外國的童話大師——安徒生的一篇童話《皇帝的新裝》。”正是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誘導下,學生認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接著,我拋出了第二、第三、第四個問題:“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點?本文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義?本文想象豐富而且奇特,夸張大膽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為什么卻又能夠令人信服?”
二、找準合作時機
要使合作探究達到預期的目的,教師要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心靈的樂曲,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引起學生合作探究的愿望。教師可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找準以下最佳合作時機,可取得最佳效果:
1.當學生認知有沖突時,引導學生討論,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不同的思維之間產生碰撞,產生多元化理解,求同存異,又使片面的理解通過討論趨向全面。
2.當遇到大家希望解決而又較難解決的問題時,學生有尋求協作的愿望,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集思廣益,用集體的智慧解決。
如:教《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我就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他們探究的興趣。我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為教學理念,以“在課堂上搭建支架”為教學方法,以在關鍵時刻向學生“拋錨”為教學手段,以“揚起學生思維的帆”為教學目標來設計這課堂。由于我把握住了最佳時機,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很高,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選準合作形式
合作探究形式多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恰當的選擇最佳的合作方式。有的教師主張同質合作,而我卻主張異質合作。但異質合作若沒有組織好,往往導致小組內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優秀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組的看法,一些學困生變成陪襯,在合作探究中毫無收獲,這樣就改變了設置合作探究的初衷,沒有實效性。我們在選擇合作方式時一定要多考慮學困生,我的宗旨是盡量讓學生互幫互學。如在教《孔乙己》時,在學生理解文意后,我布置小組合作探究:揣摩文中幾次笑的不同含義,由陳某、劉某等(都是學困生)代表小組參加全班表演比賽。這樣,小組為了在比賽中獲勝,都積極參與討論,然后把焦點放在參加比賽的同學中,認真指導他,達到了群體合作,知識技能互補的目的。
四、當好合作伙伴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既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又是平等的合作者。這要求教師走下講臺,關注合作探究的進程,調整好時間,引導好合作技巧,防止走過場。如在參與《智取生辰綱》的合作探究:學生通讀全文、細讀全文之后,我設計了三個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充分思考,展開討論。思考題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思考題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思考題3:如果楊志并非無智,那么試分析他失敗的關鍵癥結在哪里?以上三題實際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雙方(晁蓋等人與楊志),次要矛盾的雙方(楊志與軍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節,環境描寫的作用等諸多方面。有些學生信口開河,我就引導學生提出見解時要盡量說出根據,培養學生嚴肅的科學態度。在這里我成為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教學相長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既使合作探究落到實處,又營造了師生之間和諧的關系。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