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怎樣充當組織者和參謀者,既讓學生樂于接受,又獲得良好的效果呢?我想,以下幾個問題至關重要。
一、激發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養成習慣的前提是激發興趣,使學生對讀書達到入迷的程度,從而自發地去大量閱讀課外讀物。隨著中學生年齡的增大,他們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想了解社會,關心天下事,要求探討人生的價值;同時,也開始有了人生的煩悶,他們欲尋求解脫,愉悅自我心情。這些精神需求正是教師引導學生投入課外閱讀的內在有利因素。只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利用積極有利的因素,就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興趣”這把鑰匙去開啟學生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
二、推薦讀物,教給方法
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都有益。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時下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當今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見解獨特,接受力強,有著相當好的可塑性,但也不難看到中學生年齡較小,知識少,閱歷較淺,鑒別力和免疫能力較差,因此,需要我們教師當好學生課外閱讀的領路人,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好的課外讀物。要求內容健康,有利于對他們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書富如海,百貨皆有”,那么就會有“香花”,也有會“毒草”,凡題目不三不四,內容荒誕絕倫,思想反動腐朽的作品,諸如色情、仇殺、犯罪的低級趣味的各種書刊,應讓學生堅決棄之,謹防“墜入陷井”。教師應引導學生選擇那些品位高的書來閱讀,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有精品意識,就會敏感地鑒別優劣,排斥平庸。
介紹適合中學生心理特征的讀物。這樣可以滿足他們的興趣與愛好,喚醒他們的好奇心。比如:神話、童話、寓言、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等,最能激發起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在認真閱讀這些自己喜愛的讀物中得到了藝術熏陶,閱讀和寫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推薦給中學生的讀物,要注意閱讀的廣度。魯迅先生曾經這樣告誡青少年:“專看文學書不好,只看一個人的著作也不好”。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注意閱讀的廣度,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本閱讀的不足。
三、創造機會,展示才華
人生的一大樂趣莫過于看到自己的進步而產生的快樂,獲得成功的喜悅,為此,教師應大力開辟展示學生閱讀成果的園地。
利用語文課開展各種專題的競賽。如故事演講、朗讀比賽或成語連賽等等。比一比誰在這些活動中獲得公認的優秀成績,誰就取得了成功,就能贏得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和欣賞,亦能得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更能帶著“喜報”回家,得到家長的贊揚和笑聲。這樣,孩子的閱讀欲望自會欲罷不能,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書,欣賞書,在課外閱讀這個廣闊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讀書展覽。教師還可以在教室的一角,設置作品欄,展出學生摘錄的好詞好句,讀后感和手抄報等作品,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獲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持久的興趣。
教師鼓勵學生向校刊投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廣擷博采的那些優美詞句、片斷……學以致用,作文就是學生發揮的園地。課內作文,一個學期幾次,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創作欲望,鼓勵學生向校刊投稿,當他們的文章出現在校刊時,看到同學們羨慕的眼神,聽到老師表揚的話語,他們就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從而激起更大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采得百花好釀蜜,博覽群書,可以開闊學生思路,活躍學生文思。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