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學角度來說,任何一個社會組織的維持、發展以及目標的達成均離不開有效的領導。這同樣適用于學校課堂管理。課堂的正常運轉、各環節的有效落實、目標達成、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都離不開老師的領導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課堂領導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的職位要素以及所具有的非權力性要素(如知識、能力、情感等)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作用于學生的一種綜合影響力。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不斷地進行更新,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通過各種各樣的以學生為主要承擔者的教學活動形式,努力地追求和實現著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努力提升課堂領導力。眾所周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活動形式如果真正實效的話,就能體現出人本主義,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體現出教師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也就能驗證出教師觀念的真正轉變和領導力的強弱程度。
“小組學習活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教材,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按照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將一個班的學生,以2—6人為單位,分成若干小組,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內成員對所要求的學習內容進行討論、游戲、競賽、練習和模擬交際等,以達成教師的教學目標,以及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小組學習活動”以其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體現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轉變,以及能有效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效果等特點。得到了廣大英語老師積極熱情的倡導,從教師們的日常課堂教學到各級各類公開課,隨處可見被采用。然而,經本人的實踐及聽課不斷發現,由于相當部分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認識上、要求上或設計上等問題,自身的課堂領導力還不夠扎實,直接影響了“小組學習活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效,使“小組學習活動”流于形式。
例如,有的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活動”是浪費時間或自找麻煩,倒不如“實實在在地督促學生多背兩個單詞”,如果要開展的話也只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活躍的課堂氣氛”,以此“面子工程”迎合新課標提出的“體現學生為主體”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等的要求 ,充其量只是為了過過場,走走形式罷了;有的教師雖然認可開展“小組學習活動”的意義,但由于對“小組活動”的活動內容缺乏科學合理的設定,令學生無所適從或無意于活動,使得這種教學活動發揮不出實效;有的教師注意了內容的設定,但由于沒有對各小組明晰自己的要求和意圖,讓各小組成員在活動中放任自流,最終使得“小組學習活動”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禍及了整節課的質量;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如何使它發揮出實效,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作為“小組學習活動”的主導者——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高課堂領導力,保障“小組學習活動“實施的有效性。
一、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關鍵在于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是教師的課堂領導力。目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更加時刻要接受新課程提出的挑戰。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和掌握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只有永遠置身于英語教學的前沿,密切跟蹤英語教學發展的新動向,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不斷給課堂教學內容注入新觀點、新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小組學習活動”的教學活動形式不只是為了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或以此表面迎合新課標提出的“體現學生為主體”、“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它是教師充分利用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合作、交流以及耳、口、眼、手、腦并用,在愉快、輕松、主動、活潑的氣氛狀態下,產生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思考、分析,以此明白道理、激發情感、提高認識;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同伴的幫助下主動地、富有合作意識的同時又有個性地學習,較好地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既表現為“學”的主體,又作為“教”的主體,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教學觀。
教師只有清楚地認識到“小組學習活動”的意義,才會運用好這種教學活動形式,才會使它發揮出實效,不流于形式。
二、巧設內容,妙用形式
巧妙設定活動內容,精心設計每一項任務是提高“小組學習活動”有效性的保障。教師課堂領導力主要體現于教師在課堂內對學生的互動的積極影響力。因此,活動內容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定,要遵循教學活動的規律,本著從易到難,從淺入深,從繁到簡的原則進行設置,教師既要考慮到成員的參與面,又要考慮活動的趣味性,更要考慮到實效性,保證把活動內容落到實處。在小組活動中,內容與形式要巧妙結合,,設置活動形式要做到四個“有利”:有利于增強學生間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有利于增強學生合作意識,又為每個學生發表意見提供機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敢于抒發己見的心理品質;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有利于創設組內互助、組間競爭的機制。
三、要求明晰,指令清楚
“小組學習活動”的教學活動形式提倡集體主義精神,強調全體學生參與以及小組成員合作學習的組織原則。很多教師在開展“小組活動”都很重視活動內容的確定,卻忽略了對每個小組在活動前明確活動要求。
在活動中,學生如果對活動的要求和指令模糊不清,必然導致活動的隨意性和無效性。舉例來說,一位教師布置四人小組練習讀一篇只有三個角色的對話課文時,只說:“Now please read the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s ,I will give you 3 minutes .”至于“讀多少次?齊讀還是分角色讀?怎樣分?”不置可否。對于自理能力和自覺性相對較弱的小學生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結果是:有的小組齊讀了一次;有的小組采取每個人輪著來讀的方法,結果老師叫停時,還有兩個同學來不及讀;有的小組為了“四個人怎樣分三個人的角色”討論了很長時間還沒有結果,一次都來不及讀;有的組為了趕時間,干脆就派三個相對會讀的同學讀,不會讀的同學不用讀了……像這樣的指令和要求模糊不清,活動談何實效呢?更不用說希望通過小組活動對后進生有所幫助了。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切實發揮“小組活動”的作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小組學習活動”的指令和要求必須非常明確。為了保證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制定“常規要求”和“特殊要求”。“常規要求”是指在剛成立各小組的同時,制定一般情況下小組組成和活動的方式、方法,一般情況下,各小組就按這個“常規要求”去開展活動。這個“常規要求”也可以分為“活動前的要求”和“活動中的要求”。“活動前的要求”指的是為保證活動的質量,在剛形成各小組時的要求: 例如,根據常規的座位形式,為了便于管理和交流合作,可以要求每個小組由4人組成,由前后排兩張座位組成。每組要選一名英語成績好、性格開朗、有一定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學生任組長。組長產生后,由組長按英語成績給組員編號,便于教師在提問時,按照題目難易,有針對性地叫學生回答。編組時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以便創設組內互助、組間競爭的機制。“活動中的要求”就是指各小組在活動時要遵守的要求。例如,凡是練“問、答句型”時,教師可以制定:“小組長先問,組員答,然后交換活動”的要求;凡是練習對話課文時,規定各小組分角色練,并輪流互換角色;凡是完成活動的小組就集體舉手表示……等等。 “特殊要求”顧名思義就是遇到特殊情況時老師布置的特殊要求了。帶著清楚明確指令和要求的“小組學習活動”,才會快速有效。當常規要求形成一種習慣時,師生間,小組成員間便達到了某種默契,“小組活動”的實效就會有更大的發揮和作用。
此外,教師的課堂領導力要全方位提高,才能統領整個課堂,保障各教學環節實施的有效性和目標的達成。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學習活動”時,還要做好現場的指導工作,及時收集各小組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作出調整,促使“小組學習活動”在課堂中發揮出實效,預防流于形式。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