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加工,有節奏的人體動作造型,能夠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教育、審美、怡情養性、健身益體等功能的綜合藝術形式。它作為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對塑煉學生正確的身姿和健美的形體,提高他們的節奏感、韻律感和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看悟意融情 強化體驗
在排練舞蹈時,應該先讓學生聆聽相關題材的音樂內容,使他們對要排練的舞蹈作品的情緒、格調、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和一定的感情體驗,再引導學生去體驗舞蹈題材的主題、人物、情節和環境,使其明確作品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誘發他們主動參與、進入角色的欲望,才能很好地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舞蹈《豐收歌》,它的客觀因素就是江南農村婦女高昂勞動熱情,主觀因素就是編導者對江南農村婦女勞動熱情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作品所刻劃的情境和作者的感受、體驗一旦深入到學生心底,就能夠使他們進入角色,萌發表演的熱情。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強調“獨特”二字,因為不同的學生感受不同,必然會表現出不同的神態。因此,強調編導者的獨特感受,并把這種獨特的感受注入學生心底,這是使他們進入和諧統一的舞蹈意境的重要前提。
二、重體韻和諧 展示美感
舞蹈教學集基本功培養與節奏美、韻律美、形象美的熏染于一體,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肢體語言與音韻的有機結合,題材內容與表現手法的優化整合。在排練每一個舞蹈動作時,不單是要教會學生跳出這個動作,而且還要讓他們學會用舞蹈動作去感動別人。這就需要教者引導他們進入角色,把自己當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把作品中所描述的歡樂當作是自己的歡樂,所描述的憂傷當作是自己的憂傷,作品里所有的喜怒哀樂都要在腦海中演繹成自己在生活中面臨的感受。在表演具體動作時,可以先在鏡前夸張地演練給自己看,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同時,還要讓學生掌握體韻和諧美的表現技能。如用律動教學來作入門練習,按照音樂的節拍、速度強弱等變化在音樂聲中行走,用走來表現音樂。音樂快時快走,音樂慢時慢走,音樂強時腳步沉重地走,音樂弱時輕輕地走,音樂高時踮著腳尖走,音樂低時彎腰或稍蹲著走,音樂又弱又慢時高抬腿、踮腳尖、邁著大步走,音樂又強又慢時身體前傾像負重似地走。通過此類的練習,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體韻和諧美的體驗中去,掌握體韻和諧美的表現技能。
如何通過舞蹈動作來表現作品本質的、內在的、美的內涵,是舞蹈教學中的難題之一,要解決這一問題,教者就要科學合理地協同學生弄清作品美的本質和形態的關系。如傣族獨舞《水》、表現幸福愛情的作品《春江花月夜》,是屬于舒柔的美,具體的表現形式是輕盈、予媚、秀麗、嬌巧等;而《鄂爾多斯舞》和民間舞《歡騰的鼓鄉》則屬于歡暢之美,它比舒柔的內在美有著更多的熱情和奔放。只有讓學生理解好作品美的質屬關系,才能夠使他們更好地完成好藝術傳達階段的任務,提高運用肢體語言的能力。
三、重積累遷移 蓄含修養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一些學生,他們的基本功(力度、開度、軟度,、柔韌性、可塑性、模仿力、節奏感)和技藝(跳躍、旋轉、翻騰等)都很不錯,但在表情達意,神態語言等內在的表現力上不盡如意,無法感動別人,只能是屬于有技術而無藝術的層次。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對學生的基本功、技巧進行訓練和培養之外,還要啟發他們用自己的感官、理智和情商去感受、去體驗自然和生活中的美,進行形象積累和有效遷移。如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去觀察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植物的形象和姿態,把這些形象和姿態儲存在自己的“倉庫”中,平時有目的地做一些有意義的模仿;指導學生怎樣去感受春天的生機和夏天的繁茂,去體驗秋天的奉獻和冬天的孕育。去感受日出的氣勢、光亮和色彩;去體驗月行的恬靜、溫柔和輕盈。要求他們平時要注重對文學作品、美術作品、音樂作品的學習、吸收和借鑒,不斷地培育自己的靈氣,提高藝術修養、美的表現能力和美的創造出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