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
一、影響中職德育課程有效教學的因素
1.教育觀念滯后。中職德育的教學中,無論是“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還是“哲學與人生”等德育課程,都是把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作為總體目標。教師如果無視學生的實際,不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拿著新教材,唱著過去的歌謠,提高教學實效將是鏡中花和水中月。
2.學生主體地位模糊。德育課教學中,模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少教師的主要教學方法是“灌輸式”,不考慮學生的實際,無視學生的感受,一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一味地接受、聽從,講授、說教充滿課堂,學生的生命力、主體性被遏制,課堂氣氛死板、機械、沉悶,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強,課堂教學的效率低下。
3.教學方法呆板。教師把教學簡單化,看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疊加過程,僅僅理解為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講解道德、分析解決問題和規范行為的過程。因而,課堂完全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師復制教科書上的內容,學生則把它粘貼到自己的筆記本上,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學會,更不用說會學。
二、創新課堂教學,提高德育課程實效
整合德育課內容資源,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當前,德育課程內容,大都注重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現實性和針對性,忽視現階段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現實,不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高德育課程實效必須以課程內容為突破口,改變政治化、說教化的傾向,做到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重視人格教育和個性品格培養,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發展來整合、設計德育課內容。首先,要加強德育課程建設,促使單一的德育課堂向多元化發展。增設實用性德育內容,如心理健康課、職業生涯課、人際溝通與禮儀、企業優秀文化、美學與美育等,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其次,要強化教學育人功能。學科教學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我們將德育資源的挖掘和體現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人文學科教學中,把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時有意識地發掘家鄉悠久的人文傳統和豐厚的文化積淀。
構建主體性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個性培養。社會的全面發展,首先是人的全面發展。由于社會群體內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明顯個性差別,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德、智、體的充分自由發展,還是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和民族復興,必須依靠億萬實用型、創新型人才,而創新能力總是與個性發展聯系在一起,獨立個性的存在是創造潛能實現的內在基礎。因此,德育課教學要積極構建主體性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主動意識和健康個性。承認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主體人格,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為目標,從職高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特點和思想實際出發,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通過多元課程教學途徑、方式,創設開放、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喚醒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力。
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要使其發揮出最大的功效,就要從改革德育課堂教學入手,強化改革意識,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要充實德育內容,需實現“三個貼近”。要重視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圍繞社會現實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尋找教育主題,認真研究學生關注、議論的道德熱點問題,積極為學生創設各種道德情境,及時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困惑,正確認識紛繁復雜的道德問題。要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把人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本性,充分引導和滿足人的正當需求,發掘人的最大潛能,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