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生活為依托,近“水”樓臺先得“月”
1.單元重組,由近及遠
《品德與生活》教材不等同于教學內容,只是教學中的一部分,教師該教什么,學生該學什么,并非教材說了算,當然也非教師說了算。教師備課時,如果能根據地理知識呈現的特點,從單元入手,按照由近及遠的原則重組教材,安排教學順序,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以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們都有一個家》為例,該單元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教材按照民族→版圖→河流→名勝古跡→地理位置的順序,向學生闡釋“家”的大,“家”的壯麗。備課時,考慮到學生所處地域主要以漢族為主,各民族的概念離學生較遠,如果開篇便引導學生探究有關民族的話題,知識有架空之嫌,而且要感受祖國的大,國家的版圖與地理位置是最為直觀的。于是將單元的教學順序調整為地理位置→版圖→民族→河流→名勝古跡。
除了單元內各教學主題可以重組,同一主題內的教學內容,同樣應該根據學生的生活,按照由近及遠的原則安排教學。筆者曾以團隊的方式參與了一場教學競技比賽。比賽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第二個教學主題《好壯麗的一個家》,該教學主題安排了《名勝古跡多》、《家鄉的名勝古跡》兩個課時。第一次教學,團隊的教師緊跟教材,先上《名勝古跡多》,再上《家鄉的名勝古跡》一課,課堂中教師先復習有關中國的名勝古跡的知識,由大至小引入到家鄉的名勝古跡。盡管準備充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創造出一個個課堂的興奮點,但團隊的老師總感覺學生的興奮是短暫,遙遠的。于是再次研究教材,重組教材,決定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先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繼而感受祖國的名勝古跡,這一小小的轉變使課堂收到很好教學效果。
2.單課選材,舍遠求近
舍遠求近,是課堂教學選材的最佳原則。筆者曾聽過這樣一節優秀的《品德與生活》課例,它引導學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和文化。教學伊始,教師并沒有用震撼人心的錄像或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揪住學生的心,而是通過課件展示了幾張富有西關氣息的校園照片。悠揚的古琴聲中,熟悉的校園小街,讓孩子們心動不已,一雙雙關注的小眼睛,一聲聲發至內心的驚嘆,圖片中的場景孩子們看了千次、萬次,但這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場景所帶出的那份親切感,已經讓學生與家鄉的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以生活為依托,近“水”樓臺先得“月”,將真實的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源泉,課堂便有了說服力,教學過程也將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閃現出生命的靈動。
二、以交流為載體,導“知”悟“情”細無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講的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只要教師在課堂中關注與學生的交流,巧妙地將知識無痕地融入導語之中,會發現,情感是軟化知識的潤滑劑,而知識則是情感深化的催化劑。
“我們的家鄉——廣東省位于中國的南部,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是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廣東,這片占地面積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杰地靈,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擁有許多值得大家一去的名勝古跡。今天,就讓我們一塊去看看吧!”
“看了剛才的視頻,小朋友都被丹霞山那紅火的山石顏色所吸引,丹霞山又稱為中國紅石公園,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由紅色的砂巖經過長期風化和流水侵蝕而形成的陡峭的山峰和怪石,非常具有研究價值。”
從這些導語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在挖掘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和學生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力求做到在量上,豐富擴展兒童經驗,在學生原有經驗和知識加以補充;在質上,深化兒童生活經驗;在知識結構上,幫助兒童對知識進行重組,發展思維,更新知識。通過導語,教師巧妙地將規范的地理知識融入教學中。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