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我發現不少老師上英語閱讀課時,不自覺地就把閱讀課當成了語法課,或者只是回答完課本上現成的幾個問題之后,就開始挖掘課本中的短語和語法結構,完全不理會教材編寫者設計這節閱讀課的意圖,也不管通過這節閱讀課,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否能夠得到提高。如何對英語閱讀課進行問題設計,如何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來層層推進閱讀課的教學,如何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高?以外研版初二英語教材下冊Module 4 Unit 2 “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a photo”的課堂教學設計為例。
1.科學導入,以時尚話題引起學生的興趣
我首先給學生觀看一段the New IPAD的廣告視頻,并設計問題:“How does technology make a difference our life?”然后展示幾張圖片,從最初的膠卷相機到數碼相機到單反相機,從“大哥大”到可以發短信、拍照片的手機,再到如今流行的iPhone 4S,設計問題:“What can we use a mobile phone to do?”讓學生進行一個warming-up的話題討論,轉而設計問題:“If a cook has a mobile phone, what will he do with it?”從而把話題引到課文上。然后,課文里的兩個主人公Henry Jackson和a snake from Asia出場。此時展示課本上的圖片,設計問題:What’s Henry Jackson doing? Why?
2.通過不同的閱讀方式層層推進,并訓練閱讀技巧
我設計了fast reading: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Always smile.
B. A snake bites a cook.
C. Mr. Jackson is a cook.
D . 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a photo of the snake with your mobile phone!
然后我設計了reading for details的練習,通過分段閱讀獲取詳細信息,這一步的問題設計既有answering questions,也有multiple choice和True or False,既有課本上原有的練習題,更有我對教材的深挖,既有針對尖子生的難題設計,也有照顧中下層學生的較易理解題目,凸顯問題設計的層次感和課堂的立體感。整篇文章閱讀完后,我又針對整篇文章設計了一個填表格的獲取信息題型,從而體現了“總—分—總”的閱讀理念。
3.引入競爭機制,把輸入變為輸出
我通過競賽的方式,設計了以下幾種題型:①Find the key phrases in the passage. ②Put the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 “if條件狀語從句+祈使句”. ③What’s the English for the Chinese in the text? (Find rules:if條件狀語從句+祈使句). ④Retell the story—Filling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phrases in the text.
4.讀寫結合,升華知識
寫作題:If you design a mobile phone, what will the mobile phone be like? And why? 我還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組內成員合作設計一份手抄報。
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對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和成績進行了一個跟蹤和對比分析。無論是實驗班還是平行班的學生,他們的英語閱讀水平和英語綜合成績都有所提高,同時,學生已經敢于接觸英文課外書籍了,例如“書蟲”系列叢書,以及一些外國名著的簡寫本。
在實驗的過程中會出現優秀學生“吃不飽”和后進生“跟不上”的情況。進行初一下冊Module 9 Unit 2的課堂教學時,我針對中下層的學生設計了一個Sequencing---Put the pictures in the correc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針對不同的班級,我設計了兩個不同的Retell the story題目,既照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也照顧了不同層次的班級,既體現了公平性,也體現了個體差異性,讓課堂生動和充實起來。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