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教學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成就的。學生通過可以理解的輸入與輸出的對話性互動,來完成老師設計的各項任務,進而產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學科發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種沉重的負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方法有很多,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妙提問、運用電教手段等。筆者在教學新單詞時常有意創造一些信息差活動任務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交際活動,在課文中尋找生詞。例如猜詞游戲。A: The opposite meaning of wrong, but not right, and it’s an adv. B: Correctly. A: A person who wants to buy something in the shop. B: Customer.
營建真實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教師本身和環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創造運用英語的機會。仁愛英語初中課本每單元目標都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了真實的話題。如七年級“I have a small nose”,筆者在教完身高、發型、體型三個方面的詞匯后,設計了很多真實的活動任務。如讓全班學生(或小組)站立,老師發令:“Touch your face.”做錯的要在班上表演。老師做動作,讓學生猜謎:“This is my ……”看誰反應快。還可以讓學生唱有關的英文歌,邊唱邊做動作等,跟著老師一起用形象的body movement復習鞏固剛學會的新內容。請一些學生在講臺上描述自己的長相。老師描述某科任老師或學生的長相,讓學生猜是誰。老師描述某人的長相讓學生畫畫,看誰畫得最好。這樣,在說說、猜猜、唱唱、跳跳、學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創設了輕松、自然、活躍的學習氛圍,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設計層次任務,引導學生人人參與
任務的設計, 除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情景的真實性以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和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教師設計的任務要從實際出發,讓學生跳一跳、動一動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更持久的學習熱情,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可以給所有學生同樣的材料,但設計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也可以給不同學生不同程度的材料,執行共同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各盡其職,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共同合作完成任務。筆者在教學課文時,一般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小組都有好、中、差三種層次的學生,根據對理解課文的深淺度(表層理解、深層理解、評價性理解)設計不同的問題,分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問題,這樣可以讓全班同學都能參與,讓每個同學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喜悅,學習興趣就會逐漸濃厚。
創新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熱情參與
教學形式是指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把教學活動的諸要素組合、表現出來的一種活動方式,包括教學組織結構(如班、組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所使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等。不同學科、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學生對教學形式的期望值不同。英語是一門語言,英語教學講究生動性,教學過程要充滿變化,能夠引起學生不斷的期待,那些手段豐富、方法出新、語言新穎、結構奇崛、風格灑脫的教師特別受學生的歡迎。教師要熟練掌握各種類型的教學形式,再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才會受學生歡迎,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即使發現了一種能使課堂氛圍變得熱烈、生動、和諧的方法,但用久了也會失去吸引力,因為現在的中學生性格好動,喜歡新奇。因此我們要不斷想辦法改變、創新教學形式,讓課堂充滿活力、趣味盎然。筆者很注重課堂“招數”,無論是教學用具或教學方法,都要不斷地變換和更新,如多媒體、投影、錄音機、圖畫、實物等,有時可以把學生帶出課室,讓學生真真實實接觸大自然的實物。畫、唱、演、玩、猜、編等教學手段宜不斷交替使用。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