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應強調以“說”為突破口,以此推動語文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一、 關注情感因素,讓學生敢說
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非常重要。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問的是:“這個問題誰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已經習慣了會的舉手回答,不會的老師也不提問這樣的課堂方式,所以課堂上出現的都是正確的、精彩的回答,而我們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不舉手發言的學生為什么就不回答問題。他們怕出錯,他們怕看到老師眼神中的不耐煩,更怕被老師無情阻斷。記得一位名家曾經這樣說過,“好課像登山”,他說,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著上,可由別人抬著上,也可以坐著纜車上。坐著纜車上也能到達山頂,但看不到沿途的風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樂。別人抬著上山無需自己用力,可肢體沒有得到鍛煉,身心沒有得到發展。自己走著上,邊走邊看,既動腦又動腳,享受登山的快樂。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表達,就如同讓他們自己走著上山。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作為老師,應該變換方式問一下:“同學們,你可以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問題嗎?”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經常用詢問的語氣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和聽課感覺,還應告訴學生,聽別人發言是借鑒,能夠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大膽表達出來才能夠享受學習的快樂。只有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學生才能邁出敢說的一步。
二、 激發回答欲望,讓學生想說
在教授《寶玉挨打》一文時,我們有位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按中國社會傳統,父母教訓孩子甚至打幾下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賈政作為父親為何要下毒手置兒子于死地?閱讀全文,分析賈政的性格特點,找出他這么做的原因。”我聽了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賈政毒打寶玉,主要是其封建家長與封建社會叛逆者的兒子之間的沖突導致的,而非人物性格導致的。這個問題看似經過精心設計,實際上卻找錯了突破口,很難激發學生的回答欲望。果然,學生無人舉手,被叫起來之后,勉強給出“愛面子、沖動、暴躁”的答案。我在上《氓》一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從《氓》詩中可以看出哪些民風民俗?”學生有的說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男女戀愛自由,可自由公開迎來送往,甚至自訂婚約;有的說婚嫁時流行女方陪嫁帶嫁妝;有的說可以看出家庭有所分工,婦女主家務勞動;有的說棄婦現象出現,男女不平等,表明此時正值社會轉型期。
三、 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爭說
我在講《季氏將伐顓臾》時,讓學生先閱讀教材內容,然后就文言文基礎知識和課文內容在合作小組內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組內無法解決的,再在課堂上提出來,由其他組來幫助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最后才由老師來點撥。或者學生提出自己最有心得的問題,請班上某位同學來解答。學生和老師還要對所提問題和回答做出恰當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結果課堂氛圍比我想象中的還要熱烈,雖然學生提問的技巧和語言表達有諸多不足,但他們還是提出了一些質量很不錯的問題,比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為了說明什么問題?”“孟子是以什么方式回答梁惠王的問題的?”“為什么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孟子理想中的國家是怎樣的?”“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王道?”這些問題既涉及到了內容,也涉及到了文章的技巧。尤其是關于“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為什么一定要是“五十歲”“七十歲”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上議論紛紛,提問者也獲得了莫大的成功感。
四、 多種手段, 讓學生善于說
給每一個學生都創造說的機會。如利用課前三至五分鐘進行口語訓練,讓學生或講一條新聞,或繞一段口令,或對一副對聯,或講解一首詩,或評論時事等等。內容上不需貪多,不求過深,只要能給同學們表現和訓練的機會就可以了。在時機成熟時,教師便轉換角色,成為參與者,而把組織和主持的權利讓給學生。開展講故事比賽、辯論賽。利用語文活動課和課余活動時間,組織一些模擬社會交際活動,如模擬在“旅游”活動中當小導游,向“游客”介紹學校和各地的風土人情、景物;模擬在“購物”活動中當售貨員,向“顧客”推介商品;在模擬“銀行”“餐廳”等服務活動中當服務員等。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