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巧妙的提問,常常能收到“點擊關鍵,一問傳神”的效果。
一、抓住要害,簡化提問
任何一篇課文,可圈可點之處勢必不止一處,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 如《跳水》一文中,對船長以要開槍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設問點。我們先看看這樣的設問:船長看到了什么情況?他有怎樣的反應?他想了什么辦法?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難看出,這些問題多而雜亂,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談,而重點圍繞引導學生理解船長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問:你認為船長想的辦法好嗎?(引導判斷)你如果在場準備用什么方法?(引導發(fā)散)這些方法與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較理解)這說明了什么?(歸納結論)這樣引導,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培養(yǎng)其多角度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從而達到了提問的目的。
二、把握時機,優(yōu)化提問
1.提問要講究發(fā)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fā)人深思,這樣就能使課堂從始至終都充滿挑戰(zhàn)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產(chǎn)生“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比如教學《跳水》,我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課文中最危險的場面在哪里?這樣危險的地方,孩子是怎樣上去的?這最緊張的場面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學生的興趣熱點,由此發(fā)問,學生就會在緊張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 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2.“層層深入地問”一般用在學生難于理解的時候,設問注意梯度,先易后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扎扎實實地掌握課文。如《給顏黎民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有屠場,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可設計如下提問:①魯迅喜愛桃花嗎?②龍華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魯迅理應去看看,為什么不去呢?③這幾句主要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感受?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上下文找出有關詞句,明確魯迅是喜歡桃花的。第二個問題是啟發(fā)學生理解的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不去龍華看桃花的原因。第三個問題深入追問,水到渠成,使學生理解這句話蘊含著魯迅對死難烈士的深切懷念,對反動派罪行的強烈憤慨,表達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果省去前邊兩個問題的鋪墊和啟發(fā),直接問:這句話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就會把學生問“啞”,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從培養(yǎng)能力角度看,應注重實效,轉化提問
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任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它的多義性。換言之,比薩斜塔是美的,埃及金字塔也是美的。所以學生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學中,教師不能過早地拋出所謂的“標準答案”,應及時設疑質疑,于無疑處生疑,使學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權威答案的基礎上能再推開一扇窗,讓學生看到更美的風景。
例如教學古詩《尋隱者不遇》時,有學生提出:這位隱者是誰?是神仙嗎?針對這一疑難,同學的回答各式各樣:詩人、僧人、道士、采藥人、醫(yī)生……都為自己的看法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我說:“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建議,大家能不能再仔細地讀讀詩,邊讀邊想,從詩中的一些詞語里,把這位隱者‘畫’出來好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大增,討論十分熱烈。有的說:“我從‘采藥’這個詞里想象隱者是懂醫(yī)術的人,他采了藥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醫(yī)。”有的說:“‘云深不知處’說明隱者的采藥是在云霧繚繞的高山上,他不辭辛勞、不怕艱險,隱居在深山,采藥行醫(yī),是個大好人。”有的還說:“‘松下問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隱士的品格像松樹一樣堅強,精神像松樹一樣長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