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戲劇文學是供舞臺表演使用的文學劇本,戲劇文學(以下簡稱戲劇)與小說、詩歌、散文并列,同是文學領域里的一朵奇葩。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認為在戲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索式學習是最好的選擇。
一、 自主學習,讓學生動起來,樂起來
例如,我教學每一篇戲劇,第一個課時的教學安排是:課前布置學生自主查找資料,了解戲劇常識,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了解戲劇的創作背景。同時讓學生初讀劇本,掃除字詞障礙。并且告訴學生上新課前以比賽的形式檢查預習情況,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引入自主學習的狀態。
第一個課時的課堂教學中則先比比誰的預習成效顯著。做法是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進行三輪比賽。第一輪是每個小組推選一個同學把預習筆記或預習資料中圈畫、批注內容展示出來,內容齊全并具體的為成效顯著者,將得到獎勵。第二輪是每個小組推選一個同學不帶預習筆記或預習資料到講臺介紹要求預習的內容,介紹較好的前兩位為成效顯著者,也將得到獎勵。第三輪是讓每個小組推選一個同學來選答老師的兩個問題,答得較好的前兩個為成效顯著者,同樣將得到獎勵。這個環節讓學生既了解了相關知識,也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接著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劇本,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由平時朗讀能力較強的同學選擇與自己搭檔的角色,進行分角色朗讀。朗讀后請同學點評哪位角色朗讀得好,好在哪里。哪位角色朗讀得不夠好,存在哪些問題,該怎么提高,最后教師點評。
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
任何一部戲劇,它的依據就是劇本。劇本在書本上是“死”的,能有聲有色地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才是“活”的。要讓劇本“活”起來,組織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掌握知識,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能力是關鍵。
以教學沙葉新創作的《陳毅市長》節選第二個課時為例,我的教學安排主要是圍繞課文節選的本場戲劇的矛盾沖突、戲劇情節及人物的思想性格,戲劇的主題等具體內容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交流提高。例如讓學生自己用一句話概括出本場戲劇的主要內容,概括出本場戲劇的矛盾沖突,理清本場戲劇的情節結構,然后再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又如讓學生討論交流:齊仰之對陳毅從開始的拒之于門外,到只有三分鐘空閑,到可盡情盡意言之,再到談上三天三夜,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這一場戲刻畫了陳毅和齊仰之怎樣的性格特征?再如讓學生深入探討高潮部分,試著補充省略號包含的內容,了解豐富的潛臺詞。
三、主動探究,讓學生勇于表演課本劇,敢于自創自演劇本
我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之前,都先要作具體的布置和要求。例如先選定有激烈矛盾沖突、情節性強、人物個性鮮明的劇本。然后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布置這兩大組分別選出人選并做好準備。這個工作主要由組長負責落實人選,組織排練和各項準備。當然,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組織排練時間。準備充分后,讓學生登上舞臺,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表演最成功。學生對表演課本劇特別感興趣,課前排練也十分積極。為了表演成功,他們主動探究人物的臺詞、性格特點、神情動作該怎么演才最合適。經過精心準備后,課堂上學生表演課本劇精彩紛呈、氣氛活躍、高潮迭起、效果顯著,真正讓劇本“活”起來了。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戲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敢于自創自演劇本。例如我教學了《陳毅市長》節選后,鼓勵學生自創劇本、自導自演劇本,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以《陳毅市長》節選為范文,指導學生從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聽、所感的范圍內搜集能反映一定思想主題的素材,抓住劇本的三大特點(①由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組成;②有尖銳的矛盾沖突;③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高度集中)創作話劇。指導學生有內容寫后,就讓學生課后完成創作,然后收上來全批,把寫得較好的劇本拿出來再和學生面批,最后把面批后的劇本交給學生組織自導自演。學生自創、自導自演的劇本《回家》、《打飯》、《堅持與放棄》、《公堂》都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