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改變當前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生態,打造高效課堂,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所謂高效教學就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下,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獲取教學效果最大化的教學活動。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高效”,強調的是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一、構建幸福課堂,體現人文關懷
長期以來,人們對政治課和政治教師的認識存在一定的泛政治化思維的認識偏差。政治課內容被視為政治的教化,缺乏人性的溫情,因而對政治課不感興趣,政治教師也被認為都是威嚴刻板甚至冷漠,學生往往因心存敬畏而疏以和政治教師打交道,這樣無形中拉大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本來充滿情感交流,思想互動,智慧碰撞的課堂教學而顯得壓抑、枯燥、單調,客觀上也就弱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政治教師必須塑造全新的形象,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信任包容,展示自己寬容、睿智、幽默的個性,營造和諧師生關系,讓學生行走在幸福課堂之中,真正感受到課堂學習是一種幸福,一種快樂,如春風拂面,春雨絲絲般深入心田,潤物無聲,使學生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 而在于激勵、 喚醒、 鼓舞。”因此,只有激發了學生內心情感的琴弦才能和教師的心靈之聲產生共鳴,學生就會聽其言,會其意,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水到渠成。高效教學的本質,應體現教育的終極目標——人文關懷。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活學生思維
古人云:“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里所說的“疑”就是問題,有了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去解疑。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因此,教學中要精心設置問題,使學生在現有的認知范圍內對未來學習內容產生認知沖突,從而激活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授“違法犯罪”時,教師展示材料:小張、小劉沉醉游戲機,天天泡網吧,花光所有零用錢,后來發展到偷同學的自行車,有一次在街上攔路搶劫被派出所抓獲。教師設置問題:小張、小劉的做法是什么行為?對青少年有什么啟示?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結果大家都能判斷小張、小劉偷自行車是違法行為,攔路搶劫是犯罪行為。這件事啟示青少年要樹立法紀觀念,明確違法和犯罪的必然聯系,一旦犯罪對個人、家庭、社會都百害無一利。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本課的核心知識,又加強了思想教育,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法方,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實施分層教學,提高整體效果
高效教學應基于“一切為了學生”的核心理念?,F有的班級授課制,雖然保證了教學活動的統一進行,但忽視了幾十個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識儲備、個性特征。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不可避免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教學不足(即教學程度低于學生的現有水平)這是一種低效教學,一是教學過度(即教學程度不適當地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這是一種無效教學。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基礎上,設計出一套最優方案,使教學目標的達成,既要立足整體水平的提升,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讓他們在自己的認知水平上獲得全面、自由發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教學。如在講授“認清基本國情”時,教學目標的設置分兩個層次:一是讓全體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基本國情,二是讓優秀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收集資料、實地調查了解惠州市及自己所處縣、鎮、村的具體情況,加強對市情、縣情、鄉情的了解,激發愛國愛鄉的情感。這樣既實現了整體學生對基本國情的認識,又滿足了優秀生較高的學生要求,整體教學效果也就越高了。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廣大教師追求的永恒主題,我們要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全面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