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學生認識能力、情感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寫作文,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開發(fā)智力,還可以拓展知識面,點燃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在此基礎上,課標對作文的各個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由單一性向多元化過渡的評價理念
作文教學必須由多元共存的評價理念,將學生從簡單化、程式化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在生活意義中找到自我,釋放自我,發(fā)展自我。一句話,作文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性,這也是教育規(guī)律的必然。至此,再也不能用以往一成不變的評價標準來框住老師們的眼光,學生在寫作文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結論的豐富性、過程的開放性、思維的多向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正切合了教育方向的轉型,切合了本次新課程強調的確定于學生本位的需要。
寫作文,我們以往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多看名家的著作,即所謂的精英教育,但新課程下有“名為鑒賞,實際上只是猜測和推理”的說法,認為鑒賞已異化為從別人的思想中選擇,沒有學生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這恰與“人是一種意義性存在,人所棲居的世界是一個意義世界”相反,教學需要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給學生作文學習留下彈性的認知空間,如審美留白、文本拓展、情感體驗等。學生主體性的存在最主要的體現(xiàn)形式就是知覺自我、心里的自由的表達,決定了作文生成性的特點,決定了我們絕不能用單一性的標準評價多樣性的作文樣式。
二、由高不可攀到貼近生活的價值趨向
“以人為本。要求不斷提升人的地位,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發(fā)掘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作文教學的意義不是凝固的、封閉的,而是在學生參與下形成動態(tài)生成,開發(fā)多元的教學場,與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條的概念差異很大,如我們以往寫作文結尾處往往是高姿態(tài)的抒情,而今我們則強調的是人的普遍性,更有利于學生的吸收,反思靈魂,提高自身素質,徹底拒絕了高調的壞習慣,讓學生明白心動與行動的意義?!班?,這個我也能做到,我以前怎么沒有發(fā)現(xiàn)呢?”產生這種奇想,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平民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
教育是對生命尊重的過程,作文教學要尊重情感的真實,培養(yǎng)有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真實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敖逃^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是人生命力的核心體現(xiàn),具有強烈的個性、隱含性,因之僅用顯性規(guī)則化的傳授方式,是難以完成這一維度培養(yǎng)的,更何況由外而內的“框架式”傳道,又談何“喚醒”呢?
如今看什么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哪種類型的作文不是通過“喚醒”學生的情感動機、興趣與態(tài)度等個性體驗達到塑造學生的人格特征,這種概念恰恰與胡塞兒對純粹知識的批評:“抽象掉了作為過著人的生活的人的文體,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東西,一切在人的實踐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性”相符合,只有喚醒生活的體驗,學生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與之無關的內容變?yōu)樽约旱?,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自身的生命存在,寫出自己,寫出親切感,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教師要引導學生喚起聯(lián)想,融入自我尋求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最佳結合點,變寫作為重溫生活體驗的過程,讓學生產生“我要寫”的心理要求。
三、從差異性到研究性作文的設計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內心發(fā)展由先天性稟賦以及后天諸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選擇自己可以自主掌握作文題目品嘗成功的喜悅,課改后的課程資源多樣性的作文樣式,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并不是霧里看花不可捉摸的,尤其是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聯(lián)系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事例,讓學生在寫作中為了更好的表達主動求知,學會搜集信息、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我們考試中多次遇到的看圖作文或話題作文,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精神。
傳統(tǒng)作文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往往缺乏寫作的興趣,但新課改下的作文教學研究性的習題卻起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遇到一個問題,學生首先會分析這個問題,才能把眼光和心靈引向更加廣闊的知識海洋,啟迪思維,激發(fā)想象,形成新的體驗,用筆自由地表達出來,不像之前讓學生背誦名人名句、格言警句、文章主題來塑造學生的人格,避免了學生知識化、教條化的人格。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