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作為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作用歷來為人們所重視。然而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盡管學生搜腸刮肚的苦作,教師拼命的精批細改,但收效甚微。針對這種現狀,葉圣陶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領導迷信精批細改,家長也迷信,實在有損于學生的是:學生的主動性阻礙了,這是最大的損害。”他又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自改能力。”葉老的話明確地告訴我們:作文評改的主體應是學生,著眼點就是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并使之逐步養成自改習慣,我們探索追求的目標應是“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受葉老這些思想的啟發,本人在互改合作文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 精心準備,啟發誘導,轉變觀念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在學生自改作文之前,教師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1)思想準備。要引導學生走出“學生作文教師改是天經地義的”這一認識誤區,使學生認識到改作文對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分析、鑒賞、表達能力是大有好處的,使學生明確修改的重要性,轉變觀念,逐步樹立“文必起草,為文必改”的思想。(2)知識準備。教師在學生修改作文之前,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征制定恰當的作文評分標準和修改細則,交待評改方法,并對此作專題講解。(3)瀏覽準備。評改前教師要對全班作文作一個概覽,了解本次作文的基本情況,以此作為確立修改目標的依據。做好了上述準備工作,學生互改作文也就順理成章了,有了良好的開端,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2. 培養骨干,指導演練,形成認識結構
自改是互改的基礎,每一個個體只有掌握了修改方法之后,互改作文才能付諸于實踐。學生互改作文之初,我挑選作文基礎好的學生若干名,結合評分標準、評改細則進行技能培訓,當面指導修改,當他們能大致掌握作文修改的技巧和要領之后,成立評改組,組長由接受過培訓的骨干擔任,負責組織指導本組同學進行作文修改,讓同組同學仿效、學習。最后,教師進行集體評講,讓學生對照自改的作文,知曉得失,彌補自己認識上和知識上的不足。通過“個人改——小組改——集體改——教師示范改——學生對照改”的循環往復,逐步把批改作文的方法內化為學生的智能。
3. 小組互改,推薦交流,總結提高
在學生掌握了初步的修改技能之后,可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互評互改活動。(1)定向,教師要根據瀏覽所掌握的情況,指出本次作文修改應注意的問題,提出修改要求。(2)互改,在三人小組內以雙循環的方式互改作文,即小組內每名同學要同時批改其他兩名學生的作文,這樣學生甲不能發現的問題,學生乙或學生丙可能發現,有很強的互補性。(3)交流評議。兩個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查漏補缺,推薦優秀習作,發現精彩片斷。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全班交流,進行佳作欣賞。要求優秀習作者有感情地朗讀自己的習作,其他同學認真聽讀,聽讀后選取有代表性的學生(好差兼顧)對該文進行點評,并與小組互評的情況相對照,教師提出參考意見。這樣通過幾輪評價,學生對該文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多寫作文的好辦法。(4)評改小結。交流完畢,教師要對評改情況作簡短小結。(5)寫作文小結。交流之后,互評的作文回到各自主人手上,學生針對小組互評的情況,查看自己的作文,并作最后修改,寫出作文小結。這種互批互改、取長補短的評改形式,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效果比教師精批細改要好得多。
4. 放收結合,查漏補缺,鞏固成果
“放”是學生批改,“收”是學生寫作文后記后將作文本交老師查閱。如果只有學生改,老師不復查,學生容易馬虎對待,如果老師復查了,學生就不敢馬虎,“收”是有力的監督措施,而且教師在“收”的過程中,能更全面細致地發現并糾正學生批改的情況,并針對這些情況采取補救措施,或個別輔導或集體講解,使作文修改沿著一種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學生互改作文的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互相關聯,構成一個縱橫交織的立體式評改信息網絡,使得作文評改更加趨于合理化、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為教學與考試接軌打下基礎。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