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堂”需要的是與“新課堂”的教學要求相一致的教學常規,除了把原來的課堂教學常規“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外,我們還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教學常規。
一、學會慎獨思考
“慎”即謹慎,細心,全面。“獨”即學生個體思維活動狀態。體現“人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活動,學生就無法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學生只有在獨立思考的活動中,才有可能產生自己獨特的想法、見解和創意,而有了這些“獨特的想法、見解和創意”,生生和師生之間才可能有交流、有碰撞、有生成。
思考要和動筆緊密聯系起來。為了展現學生在思考中的思維過程,我們還可以從三年級起引導學生學會記錄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一、二年級的學生可能還達不到這個要求)。比如可以讓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在數學課堂上用“自備本”(主要用于學生在課堂上記錄自己的想法見解)的常規。
二、學會積極交流
給學生吃顆“定心丸”:說錯了沒關系。出現錯誤很正常,正是因為有錯誤,才需要學習。我也嘗試在平時的課堂中給學生的“交流”情況記分,并把這個分數也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逼”學生把課堂中的“交流”重視起來。當然,教師也要對學生的“交流”進行指導,指導學生交流時首先要說完整;指導學生交流的內容至少可以從三方面去考慮:知識的交流、體驗的交流和解決問題的交流。
三、要學會認真傾聽
認真傾聽是交流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保證。“過分活躍”的課堂往往是:本來就有點會的同學七嘴八舌,本來不會的同學趁亂也做做小動作、開開小差。當老師說道:“這個問題,哪個同學來回答?”同學們就一邊舉手一邊喊著:“我來、我來”,當老師已指名請一位同學發言時,其他同學依然高舉著手,甚至還同時發表著自己的“高見”。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學生不會傾聽。傾聽不僅包括聽教師講課,還包括聽同伴的發言。教師可以對學生提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傾聽時要有耐心,不隨意打斷對方,不輕易反駁甚至爭吵;能積極響應,認真思考,通過點頭、微笑、提問、質疑、補充等方式作出積極的反應和反饋等。
四、學會主動質疑
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課堂就沒有生命。當然,學生僅有質疑意識還不夠,我們教師還要指導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以數學教學為例,對于新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問“為什么要學這個知識”、“這個知識是怎樣來的”、“這個知識和以前的什么知識有聯系”、“有什么聯系”;新授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問“為什么這樣表達”、“可以增減一些字詞嗎”、“為什么不能增(減)這些字詞”;對于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問“可能與哪些數學知識相關”、“以前有沒有碰到相類似的問題”、“怎樣想到這個方法的”、“還有沒有其它方法了”、“這種方法為什么行不通”不同的情境下,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質疑的方法和內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考慮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面對情境會思考,會聯想,會總結,逐步找到質疑的方法,養成質疑的習慣。
五、學會有效合作
教學《比長短》時,在學生掌握了比的方法后,老師就讓學生4人一組,用吹塑紙條小組內每人剪一條任意長的紙條,然后比一比長短,最后按一定的順序將這些紙條排列好,再比一比:誰剪得最長,誰剪的最短,看哪一小組最先完成。老師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忙開了,教室里顯得熱鬧非凡,但后來發現,由于小朋友們求勝心切,許多小組都出現了意外情況:有的小組因為配合不好,小組內部相互埋怨,導致操作失敗;有的因為心急,膠水涂得滿紙都是,真是手忙腳亂。只有一組同學,在組長的分工下,一人負責涂膠水,一人負責拿紙條,一人負責貼紙條,整個操作井井有條。當其他小組成員還在為分工不公平而爭論不休、撅著小嘴在生悶氣的時候,那個會合作的小組的學生已在展示成果。這位老師馬上讓全班學生暫停活動,專門請這一小組的學生介紹愉快合作的訣竅。其中有一位學生說道:“我們先分好工,然后開始動手。在分工時,我先讓他們選自己喜歡的事做,剩下的事就由我來做。”老師稱贊:“怪不得你們合作得這么愉快,原來你們先分好工,使小組里的每個人都有任務,而且在分配工作時,每個人都懂得尊重他人,互相謙讓呀!其他小組都聽到了嗎?好,開始吧!祝你們合作愉快!”其他小組很快分好工后,再次有秩序地忙開了,很快也都有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