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課堂提問更有實效,就要講求提問的藝術和技巧,即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來感染學生,同時在啟發(fā)、引導、吸引、鼓勵學生方面著力。
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來感染學生
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能拉近師生心靈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親切、舒心從而更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首先要尊重學生。既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發(fā)展、學習的權利和情智現狀,又要承認學生間存在的差異和相信學生的可塑性,更要拋棄讓自己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對待學生的不同觀點要合理評價,正確耐心地引導。其次要有耐心和親和力。老師在提問時如能面帶微笑,話語親切,并用期盼、鼓勵、賞識的目光暗示學生,定能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本人執(zhí)教的課堂民主、和諧,氣氛活躍,得益于自己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對學生都能以微笑的面容和友善、親切的態(tài)度面對。我的課堂提問經常用“可以嗎”、“行嗎”、“怎么樣”、“大家覺得……嗎”等親切的話語,讓學生感覺就像是跟朋友在談話一樣,所以我總能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和喜愛。
找準具體、有針對性的切入點來啟發(fā)學生
切入點即問題的著眼點和突破口。找準具體、有針對性的提問內容作為切入點,既能避免提問空洞、抽象,又能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和欲望,點燃學生的智慧,為進一步提問做好鋪墊。因此找準切入點是提問有效、精彩的關鍵。而有效切入點的尋找必須立足于實際學情,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在學生最具疑惑最感興趣的問題上確定。
本人上公開課《議論文事實論據的選用》時,把講課重點定為“掌握議論文事實論據選用的具體要求”。“具體要求”依次為:有針對性、真實、典型、新穎。我把“新穎”放在最后講,并選擇學生寫議論文的一個困惑進行切入。我提問說:“大家常常有一個困惑:有些同學的作文就事實論據的選用而言,既有針對性又真實典型,可是寫來寫去都只有四十二三分,總是提不高,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一聽,來了精神,七嘴八舌地說:“語言不優(yōu)美”, “論點不新穎”,“論點不深刻”,“故事不新鮮”……我趁機引導:“說得對。事實論據新穎的確是改卷老師評作文高分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么,新穎的事實論據要從哪里去找呢?”學生又七嘴八舌地說要“從自己的親生經歷中找”,“從社會生活中找”……本人把“寫作困惑的原因” 確定為提問的切入點,讓學生頗有感觸,既具體又有針對性,且激發(fā)了學生迫切希望解決這一問題的欲望,故學生反映強烈,討論的興致很高,這就為接下來的提問打好了基礎。
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
有效的課堂提問還應把握好“度”,即提出的問題應該難易適中,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問題既不能過于淺白,沒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的興致;太艱深,學生答不上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會挫傷學習積極性。故其難度應以較高水平的學生經過思考或討論,或經教師稍加提示點撥就能答出為上限。
但是在我們傳授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或者處理一些復雜的提問時,如果學生的基礎較薄弱,領悟能力也較差,學生接受起來難度就很大。這時候教師在提問時的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讓問題從易到難,循循善誘,就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豁然洞開”的感覺。
本人在給學生講“議論文事實論據選用要新穎”時,作了如下的引導。(以下是課堂實錄)
師:就事實論據而言,新穎的內容可以從哪里去找?
生:可以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找、從社會生活中去找。
師: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找有什么好處?
生:利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師:不過,寫親身經歷一定要寫有深度的事情,不能一提到“母愛”就只會用“母親為自己端湯送藥、送衣服送傘”的事實,還跟上小學時看問題的深度一樣。
師:如果從社會生活中找,可以寫些什么呢?
生:名人、社會熱點。
師:有道理。說到名人,我想問問大家,在你心目中,李白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生:他灑脫、浪漫……
師:大家說的都對。不過他讓楊貴妃為自己研墨,讓高力士為自己脫靴,被唐玄宗賜金還鄉(xiāng)后還高唱“安能……”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師: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生:蔑視權貴。
師:對,他蔑視權貴的個性是非常鮮明的。他在對朝廷失望之后,很快就改變自己,成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這可以說,他像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前面已舉例)一樣,很擅于給自己以新的定位,是嗎?
生:是的。
師:這樣分析李白的形象算新穎嗎?
生:算。
師:如果用幾個字概括一下,那就是……
生:(沉默)
師:古為今用,……
生(齊):推陳出新。
師:好!著名的人和有名的事,除了以前的,就新穎而言還有什么時候的?
生:當今社會的。
師:對。那就請大家口頭舉例說一個當今社會的新穎的事實論據,來證明“有志者事竟成”這個論點吧。
生:(答略)
師:比如說莫言吧,他從一個農村的失學兒童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跟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志向有關吧?
生:是。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很好的文段,作者在論證其論點時用了一些新穎的事實論據,我們一起來讀讀。(文段略)
……
這個知識點傳授完以后,我看到學生滿意的神情就知道他們的確是理解了、掌握了,我也如釋重負,感覺已經把一個較復雜的問題通過“先易后難、循循善誘地提問”講解透徹了。
通過變換提問方法來吸引學生
課堂提問如果僵化地采用一個固定的模式,就會讓學生感到枯燥,提不起回答的興趣。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經常變換不同的方法,才能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提問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直問、曲問、設疑式、逗趣式、對比式、求同式、伏筆式、刨根式、 比喻式、層遞式……它們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果能變換著使用,一定能吸引學生答題的興趣。
我在上公開課《雨霖鈴》時,設置了“讀美文,把握感情基調”的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聽完配樂朗誦和背誦完整首詞后,我直接提問:“大家能用一兩個詞語說說自己感悟到的感情基調嗎?”學生的回答有“哀婉”、“悲傷”、“凄清”、“傷感”、“沉重”、“無奈”、“眷戀”等。因為問題簡單,這樣的直接提問顯得快捷高效。而上《我的空中樓閣》一課,讓學生感悟語言的詩畫美時我用了“伏筆式”提問法,因為這有利于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詩畫美”的含義。我說:“請大家先集體朗讀一下第十段,看看頭腦中會出現什么。”學生集體朗讀后我問:“是不是出現了一幅畫?”學生回答“是”。我接著問:“大家感覺這幅畫的意境怎樣?”學生回答“優(yōu)美”。我說:“所以說,這篇文章的語言如詩如畫,意境優(yōu)美,有著迷人的詩畫美。”這“是不是出現了一幅畫”的提問,就是“語言如詩如畫、意境優(yōu)美”的伏筆。
另外,在講“選用事實論據要典型”時我采用了對比式的提問:“大家請聽,這個事實論據典型嗎:‘我有一個同學……’”學生說“不典型”。我又問:“看看這個:‘有一個明星個性鮮明……’”學生又說“不典型”。接下來我說:“那再請聽這個:‘有個美國女孩從小酷愛彈鋼琴,可當發(fā)現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都彈得更好,她可能永遠無法走進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時,她毅然放棄了一直熱愛的音樂,投身于政界。事實證明她的決定是正確的,她在政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她就是美國第一任黑人女國務卿——賴斯。試想一下,如果當初她沒有再次給自己定位,那么她可能只是一個平庸的音樂家,可后來,她卻成了左右美國外交走向的政界高官。(論點:給自己正確的定位)’”這時學生回答說“典型”。可見,在一堂課中運用多種不同的提問方式,肯定能激起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
通過積極評價來鼓勵學生
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進行積極評價極為重要,它能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投入到新一輪的學習中去。
有效評價分兩種:一是肯定性的、激勵性的;一是否定性的。對回答正確又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當然應該充分肯定,給予必要的贊揚;對回答不夠全面的同學,教師也要給予充分肯定,并啟發(fā)其全面思考問題;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在不傷其自尊心的前提下,可以明確指出其不正確之處,并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給他再一次站起來回答的勇氣,而不能模棱兩可,含混地褒揚或遷就學生,對其錯誤不正面面對,也不糾正。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進行相互間的積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