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單位時間更加值錢?
“工資不等于月薪,也不等于年薪,工資等于時薪!”這是目前流行的一種新的工資計算方法:算算你一小時的薪水是多少。
李女士今年33歲,是武漢一所高校的教師,她算了一下自己的時薪:月工資4000元左右,粗略算下來的話,一周薪水是1000元,一周工作時間大概20個小時,時薪50元左右。而另一個吳先生也算了一把:他今年30歲,在一家私營企業做銷售,月薪不穩定,平均下來1萬元左右,但工作十分辛苦,天天應酬不斷,周末也很難休息,一周大概工作80個小時,一周薪水按2500元來算的話,他的時薪只有31元左右。
由于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雖然吳先生的月薪是李女士的兩倍多,但時薪卻低于李女士。“年薪月薪是相當有欺騙性的東西,真正起作用的,是時薪,你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單位時間是否更加值錢。”“提升幸福感,提高時薪才是硬道理!”網友如是說。(見《武漢晚報》)
我們怎就不敢讓自己好過
乍一看,家長、老師以及一些“有識之士”從小給我們灌輸的似乎是好東西,讓我們相信自己太懶惰,容易受到誘惑,看得不夠長遠。很多重視子女教育的家庭都信奉“快樂不是白給的,是要用努力換取的”。按理說,我們都不喜歡消極的情感體驗,但被反復教育之后,我們相信愧疚和焦慮是有必要的,能夠督促我們把目光“放長一些”。例如,對未來越缺乏安全感就會產生焦慮,促使我們存更多的錢。
美國《消費心理學雜志》編委拉杰·拉古納凡博士作出總結:“現在忍受,將來享受”——最諷刺的是,結果是未來永遠都享受不到快樂。當我們快到生命盡頭,才發現最快樂的竟然是孩提時代,恰恰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說教。他說:“過于看重未來,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快樂。”接著,他提出建議:
1. 知道怎樣才足夠。過去你認為,賺到足夠多的錢、事業足夠成功,就不用再擔心了。當你賺了很多錢以后,又發現還需要更多。拉古納凡稱,掙錢超過一定數量就不能增加安全感。再多的名、利、權都無法保證你對未來感到100%安全。這不意味著一無所有者不用為未來儲備,而是不要被過度的欲望牽著鼻子走,只要基本的需要有保障就夠了。換言之,如果現在你擁有的金錢、財產加上預計未來能夠獲得的收入,可以保證你和你供養的人不用挨餓,不會無家可歸,你就不用為未來想得太多,可以享受現在了。2. 重新定義成功。大多數人錯誤地認為,成功源自個人對金錢和社會地位的強烈欲望,其實,成功更多的是實現內心的追求,即所謂“內心的呼喚”,而不是只著眼于攫取名、利、權。IT界的喬布斯、音樂界的莫扎特都是如此——長時間完全沉浸在個人的深層次興趣上,在所選定的領域越做越專業,最終取得巨大成功。
(見《果殼網》,編譯/伍君儀)
砍掉百分之九十的欲望
認識一個搞詩歌的翻譯家,這幾年聲譽大漲,常被坊間作為范本提起。很多人開始羨慕他的成就。翻譯家的好友茶余和我說,他沒什么法寶,在他三十歲時,就已經把人生百分之九十的欲望都砍掉了。
砍掉百分之九十的欲望,這個說法撼動了我。家住一樓,常立在窗邊看到園藝工人修剪樹枝,我感到納悶,這樣的大刀闊斧不會損傷樹干嗎?園藝工告訴我,修剪枝葉會讓樹的主干獲得更多營養,長得更好。由此,我想到人。身體的肥胖是可見的,我們可以像園藝工人修剪枝條一樣來定期減掉多余的脂肪;可是心靈的肥胖呢?我們可有給欲望減肥的意識?
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忙碌得如陀螺,沉重得似駱駝,不就是因為我們背負了太多的欲望?超負荷運轉會讓身體提出反抗,身體以痛和病的方式提醒我們它的極限;然心靈的反抗則要隱蔽得多,開始我們只是感覺不開心、郁悶,進而感到壓抑、焦躁,前期微弱的反抗往往被忽略,非得到失眠和狂躁的地步才會引起警惕。心靈無法輕盈運轉,自我就會被遮蔽,對生活的感知和興趣日趨麻木,結果必定導致幸福感的喪失。
孩童涉世之初,只有一些本能的關于快樂的欲望,但是一天天長大,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地將欲望以理想的宏大名義加到他們身上。等到他們進入社會,潔白無瑕的心已經被房子、車子、票子、位子等一堆黏糊糊的欲望占滿。親人、朋友、同事等構筑的“生活場”又將一些虛假的欲望強加上去……
砍掉一些欲望,去偽存真。虛胖的人可以通過運動與身體對話來減掉多余的脂肪;同樣,我們可以通過沉思默想與靈魂對話,將虛假的欲望從心上剔除。
(見新浪網,文/申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