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做減法,語文老師一定會想到《剪枝的學問》一課,減去不必要的枝條,果樹才能增產,這也是“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不斷追求有效、追求超越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課堂走向目標多維,注重方法多樣,追求過程多彩,但課堂也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不斷的“增加”,令語文課堂缺少了一份靜心,一份從容,這不能不令筆者想到:語文學習,別忘“減”出精彩來。
一、品味的減法。語文學習需要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感受語文的韻味,品味是語文課堂最重要的學習手段之一。所以有專家說過,語文課堂就是引導學生不斷在文本品味中,把握語言背后的情意。小學語文課堂,老師有沒有引導學生深入到語言的背后進行品味,也是評價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要點之一。可過猶不及,在進行品味教學時,還要把握應有的“度”。
在學習《三顧茅廬》一課的第三自然段時,針對課文開頭對隆中景色的描寫,一位老師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是找景物,兩句話里寫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分別是怎樣的;其次說思考,為什么這里要寫到山岡、溪流、竹林;再次談體會,讀到這樣的語句,你有什么話要說;第四是明結構,由前后句子的關系理解作者采用的分總寫法;第五是議作用,這里為什么要寫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最后由景及人:你能從這些景物中,感受到人物具有哪些特點?可以說,老師在引導學生對這段話的品味中用足了功夫,可這樣的品味真的是四年級學生可以達到的深度嗎?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篇寫人的課文,把大量時間用在寫景部分,那課堂還能有多少時間來對人物的言行進行理解、感悟呢?不要過于追求片面的精彩,而忽略教學的整體構想,語文課堂品味值得我們深思。
二、拓展的減法。課堂適當的拓展,既增加了語文課堂學習的厚度,也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深度。在很多語文課教學中,老師都注意拓展這一教學方式的運用,或是課前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的圖文資料,或是在課堂中引入音像資料,或是在學習過程中補充相關背景或故事內容。老師的出發點值得肯定,但同樣要注意不能讓拓展“喧賓奪主”,弱化對文本的細致學習。
如教學《夾竹桃》一課,上課伊始,老師首先將作者季羨林的生平簡介作為課堂導入的開端,在學習夾竹桃的韌性這一部分時,老師補充了作者留德十年時的生活片段,重點就季羨林先生當時對待生活的態度語句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對照,接下來,學習夾竹桃的香氣濃烈這一部分時,又將作者在專業發展上的成就以及在文學事業上取得的豐碩成果加以出示,最后,讀完課文,以季羨林“文革”經歷拓展作為課堂學習的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老師在“花品”與“人品”的對比上很有創意,但過多的拓展,無疑擠占了學生的文本學習時間,文本學習浮光掠影,語文學習就顯得有些本末倒置了。這樣的拓展教學,需要多一些減法思維才行。
三、學法的減法。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是葉老的教學思想核心之一。而語文課堂要實現由教內容向教方法的“美麗轉身”,這也是當下許多老師的共識。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老師能夠越來越重視學生對學法的滲透,把讓學生學會學習作為重要目標之一,這體現了對學生自能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可是,在重視學法的同時,也要注意與兒童的學習實際相符,千萬不能希望畢其功于一役,讓課堂成為另一種學法的“填鴨”教學。
《灰椋鳥》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閱讀課文,主要寫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和歸林后的喧鬧熱烈,贊美林場工人辛勤勞動所帶來的自然之美。一位老師在教學時,從課文的寫法入手,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分別揭示出寫作的要領: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情,整節課的教學也是圍繞這四點寫法展開。應該肯定老師的教學創意的確讓人眼前一亮,并且在對寫法與課文學習的整合上也有一定的思考。可是,一堂課還要能夠把教的目標相對集中,讓學生能夠一課一得,方法學習也要做到這一點。圍繞一個點引導學生領悟、鞏固、運用,而以上教學的主要問題就是抓的點太多,學生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囫圇吞棗,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學法,同樣要做到簡單、明確。
四、情感的減法。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和情感相伴共生的過程。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一定令師生都收獲著情感的愉悅,情意的共鳴。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常看到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因為過分的激情投入,而影響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實踐,影響到課堂正常學習的流程,這理應引起我們重視。
《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么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里很難過,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里,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里流出了淚水。課文語言樸實真誠,讀來令人回味。一位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大段大段煸情的過渡語,一幅幅日常生活中母親感人的瞬間畫面,一個又一個學生生活中母親照顧自己成長的故事,不斷緊緊扣住學生的情感,要學生聽閻維文的《母親》,用“媽媽,我真的明白了——”的句式說話,還要根據課文仿寫贊美媽媽的小詩,可以說,學生的情感由始至終都處在興奮之中。但這樣的課,因對情感過分關注而淡化了對質樸語言本身的品味,忽視了那種淡而有味的雋永的語文學習滋味。也許,我們在以上的課堂中能看到學生的淚水,但筆者以為,這樣的課會讓老師、學生都學得很累很累。
做一做減法,我們的課堂更加純凈,更加簡約;做一做減法,我們的學生會學得更有興趣,更有收獲;做一做減法,我們的課堂也會實現增效,實現“增加”——增加語文學習的快樂,增加生命融合的幸福,增加一段生動而令人向往的語文真實成長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