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小學語文老師仍停留在“小語文”教學上,認為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就是嚼碎教科書上那二三十篇課文,把書本的課文教“透”,學生就能學好語文了。其實不然,只是依賴課本的的語文教學是狹窄的,學生的語文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需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有一種大語文教學觀。
何為大語文觀?意即教師不僅僅把語文課視為工具課,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發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這種教學觀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相對于只強調工具性和現實思想意義的傳統的語文教學思想來說,更適合于當今教學改革的發展和要求。以大語文觀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素質教育、學生成長的現實需要。
小語《大綱》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強調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強調努力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相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強調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這需要我們老師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意識,不能只固守語文課、語文教科書,而要把語文課、語文教科書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平臺和出發點,體現一種大語文教學。
一、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實施大語文教學觀的重要渠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都是強調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熟讀成誦,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盡快地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學生大量的閱讀過程也是吸收知識、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只有通過大量的、廣泛的、認真的、主動的課外閱讀,學生的頭腦中才會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新課標》也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求一、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于5萬字,三年級不少于15萬字,四年級不少于30萬字,高年級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于50萬字。強調語文課堂教學要向外延伸,要注重以讀引讀,讓學生獲得更多課文之外的知識。
雖然《新課標》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許多教師仍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落實。一下課,就是布置一堆雜七雜八的語文作業,如抄寫生字、聽寫、同步練習等等,以為學生做多練習語文成績就會提高。但是學生做完這么多作業后哪里還有時間去讀書呢?那么,怎樣才能有效落實學生大閱讀呢?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督促和檢查當成一項語文常規作業來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每天要求學生要有半小時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把讀書摘抄或讀書筆記作為語文常態作業;每周進行班級“閱讀之星”的評比來激勵學生持續閱讀;每周用一節課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等等。其次,教師要拋開應試教育的束縛,少布置抄寫、機械的作業,給學生留下課外閱讀的空間。低年級的學生作業量相對來說還少,學生還是有不少時間用來看課外書,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受識字量、閱讀速度的限制,閱讀量也不高。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基本上沒有什么閱讀障礙時,卻被作業占據了自由閱讀的時間。
二、挖掘最充分的相關課外教材是實施大語文觀的具體體現
大語文觀教學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或具體的方法,它是新課程背景下努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法。當今不少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是:語文教學老師講得太多,學生讀得少、寫得少;老師對課文分析太多太細,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指導太少;讓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多,用于課外閱讀、寫作以及語文實踐活動的時機太少。而大語文教學法,強調的是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注重課內外的聯系。這種擴展教學就是大語文教學法的具體體現。
教材不是萬能和神圣的,不能以偏概全(特別是閱讀文章),它只能起指導作用,而相關的讀物是有效的補充。教材所選的閱讀文章雖然都是萬里挑一的精品,語文知識也是語文界泰山北斗的思想精華,但就像營養膳食,精粗搭配才能使人身強體壯。教材是精糧,那么搭配些粗糧——相關的課外讀物,不是更能增廣學生的見聞,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體驗嗎?如教學《燕子專列》,我便讓學生課前去查找其他有關保護動物的感人故事,在課堂的拓展提升環節中讓學生在組內匯報交流,然后派代表在班上分享搜集的故事。這樣,學生可以學到了除課文之外更多的人類保護動物的故事,從中受到更深刻的保護動物的思想感染。
三、持之以恒地開展課前小廣播是落實大語文觀的亮麗窗口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表達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口頭表達,做到能說會道;二是書面表達,初步學會寫文章。在語文學科中專門開設了新的課型——口語交際課,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讓我們重視和強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有效開展語文課前兩分鐘“小喇叭廣播節目”是落實大語文觀的窗口,讓學生把從課外書上看到的知識或了解到的一些新聞講給全班同學聽,每天輪流上臺。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課外閱讀得到展示交流的機會,又鍛煉了每個學生的膽量,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不少老師總覺得課前小喇叭占用了自己授課的時間,總以上課時間不夠用為借口,只有在公開課時才開展這項活動。多年來,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不懈地開展“課前小喇叭”活動,內容五花八門:有故事、有新聞、有腦筋急轉彎、有猜謎、有笑話……起初,學生上臺講的時候有些膽怯,講得不流暢,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開展,學生膽子就大起來了,不管講得好不好,聲音都很響亮,且充滿自信。這個活動像是學生上語文課的前奏,一次也不落下。這樣不斷堅持下來,不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還促進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我認為作為新時代、新形勢、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平臺,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