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20多年的書,搜集的有關語文方面的資料,可以說有近萬冊,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我這20多年來的備課筆記,要是把這20多年來的備課筆記積攢起來,說夸張一點至少有幾籮筐,也許有人會說,每年的教學內容基本相同,干嗎要把自己搞得這么累,年年重新備課,這不是在做重復勞動嗎?年年用一樣的備課筆記不是也一樣嗎?
話雖這么說,但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我們每學期面對的是一些不同的面孔,是不同的班級,是不同的環境,你說你的備課筆記能每年都一樣嗎?不過話也得說回來,這并不是說那些老的備課筆記就沒用了,新老備課筆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如何去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呢?
一、要制造,更要創造
說到制造,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那些在工廠里的工人,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生產出統一規格的標準產品而辛勤工作著。那么工人的這種勞動是不是跟教師的勞動一樣呢?我們說有著明顯的差別,因為工人勞動所生產出的產品必須是統一規格的,容不得你有絲毫的馬虎。而教師備課過程怎么能只是制造性的呢?我認為更多的還應當是具備創造性的,不應當只在原有的基礎上干著重復的勞動。
而事實上,我們有不少的教師就是在干著這樣的差事,在實施備課時就是這樣,把原先的老備課筆記再拿到新學期來用,一點變化也沒有,待備課筆記實在是沒法再用時,就把它當作一堆廢紙賣掉,一點也不心疼。教師的備課過程更應當注重的是創造性的勞動過程,而這個創造性的勞動過程應當是不斷地鉆研教材、不斷地研究學生、反復構思教學環節的過程,它凝聚著教者對教學的理解和感悟,折射出教者的教學理念,體現著教者的教學智慧。當這種勞動成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教者努力奮斗的明確目標時,備起課來自然也就常寫常新,與時俱進,富有創造性了。
比如我在備《向沙漠進軍》一課時,說實話,如果你不鉆研教材,完全可以拿老的備課筆記去上課,因為這樣的事理說明文即使再怎么變化,也不會變到哪兒去,但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新課改的三維度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面對新課改,你仍是無動于衷,熟視無睹,那么,你的語文課能上出一點新意嗎?于是我在備課時至少加入了兩點內容,這是原先備課筆記里所沒有的:一是一條探究性試題,鏈接三個有關土地沙漠化的具體材料,請學生從所給的材料中探究出自己的發現;一是一條時事題,獲得2004年我國科技最高獎的院士,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從他的獲獎感言中你得到什么啟示。類似的例子,我們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應當有意無意的注意,應當把老課文上出新花樣,否則只能使自己的教學陷入一種僵化的境地。
二、要共性,更要個性
工作以來,我曾到過全國不少學校,有時是學習、參觀,有時是檢查工作,但在備課這個教學環節的學習和檢查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少學校的領導,尤其是教導處在布置教師備課時主張集體備課,無疑,這種備課的方式有它的優點,不過我覺得在充分利用集體智慧的同時,也把那些有教學個性的教師給坑害了,使得他們至少在備課這個環節失去了一次展現自己個性的機會。
當然,集體備課固然有它的優點,我這里的意思,并不是說集體備課不好,因為集體備課可以使教師們在相互溝通、交流、研究、討論中,對備課內容進行再設計、再補充、再創造,使備課內容更加規范,更加科學和更加完美,它可以實現教師之間的傳、幫、帶的功能,增強教師之間的凝聚力,提高教師的整體業務水平;同時它也可以克服個人備課的惰性、片面性和隨意性,提高教師教學的科學性。只是我們的老師在備課時對集體備課的理解有些偏差,這就直接導致不少教師的備課內容總給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覺。比如說格式統一,內容一致,步驟也基本相同,完全沒有了教師自己的東西。我們知道,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個性化色彩很濃的活動,而學生最反感的往往就是每堂課都是那些程式化的東西,長期下去,不僅學生無法學下去,就是教師也可能無法教下去。
所以我認為,在主張集體備課的同時,還得主張張揚教師的教學個性和風格,而張揚教師的教學個性和風格當首先從備課起步。比如在備課的形式上,我認為完全可以由教師自己選擇,可以精雕細刻,也可以提綱挈領,可以單用文字表述,也可以圖文相結合。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再根據具體的課文去實施備課。
總之,只要有利于教師的教,有利于學生的學,你就可以大膽地去想象,盡情地去發揮,瀟灑地去創造。從而備出個性,備出新意,備出風采。大可不必在集體備課的大棒下,把自己的教學個性磨平、磨扁、磨鈍。
三、要反復,更要反思
實事求是說,備課確實有一部分勞動是重復勞動,尤其是在師資質量相對較好的學校,這種重復勞動的情況更是普遍,因為每隔三年就得進行一次小循環教學,應該說這三年內,教材的變化不是很大,老教案還是有它的使用價值,完全把它束之高閣也不現實,但是是不是備課就可以完全一樣呢?前面我說過,盡管教材沒什么大的變化,但是學生變了,時間變了,環境變了,你能反復用相同的方法去教學嗎?尤其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以前你在教學時遇到的種種情況,今天再進行教學時還會遇到嗎?
所以當一個新的班級,一群嶄新的面孔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應不斷地反思自己曾經的教學設計,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空來修改、補充、完善、充實自己的備課內容,從而不斷地研究教學、改進教學,為學生的發展以及自身的專業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無數優秀教師的經歷表明,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其實就是在不斷地成長,那種反復抄寫老備課筆記的教師,那種“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歲歲課相似”的教師,肯定不會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
比如,同樣是執教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在以往的備課內容中就沒有探究題,但是最近兩年的教學內容中我有意加了兩條探究性的思考題:一條是,高爾基的外祖母給了高爾基“無私的愛”,對高爾基未來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對“隔代教育”持有異議,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一條是,假如高爾基的外祖母對高爾基時時處處流露出的是怨恨,是埋怨,高爾基還能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嗎?
所以近幾年來,作為學校教學管理的一名成員,在教學常規檢查的時候特別強調,教師的備課內容中一定要加教學反思這個環節,一定要把備課的內容寫充實。通過這兩年來的實踐,學校的不少教師就是由于這個環節的幫助,而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這些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
四、要拋棄,更要揚棄
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是我們也發現同時又是耗時最多的環節,筆者作過這樣的統計,平時每次備課至少要花兩三個小時,有時甚至會更長,一學期下來至少要在備課上花費近一半的時間。如果遇到是上公開課,那么不僅需要備課,還需要磨課,花去的時間就更不用說,再加上批改學生的作業,你還有多少時間去進行其他方面的工作呢?如此這般,不是把自己搞得更累嗎?年年備課年年一個樣,備來備去還是老樣子,有這個必要嗎?
所以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覺得大可不必在那些“老面孔”上花心思,完全把這些時間花在教學研究上,效果會好得多。比如文學常識介紹這個環節,基本上每年都是一樣,教者能一字不漏地給學生進行傳授,學生也可以從網上進行搜索,完全沒有必要再去認真備這個內容。倘若我們從研究的角度去思考教師的備課,那么我們一定能夠發現,備課確乎是一種復雜的勞動,既要備教材、備教法,又要備學情、備學法、備作業等等,諸多要“備”的內容于腦中,起初常常是混亂而無序的,只有深入思考,對它們進行整合,使之清晰化、條理化、深刻化,才可能在授課時“成竹在胸”。因而我們面對存在著種種弊病的備課應持“揚棄”的態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備課可以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可以從備教法的慣習轉向備學法的新思路等等;備課要圍繞突出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來進行設計;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的特點,設計“教”的方式;備課設計要大膽創新,不迷信教參和教案集。一旦如此,不僅有利于我們的教學,更能促進我們的教學研究,能有如此的雙贏效果,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備課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環節,我們應充分地重視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切不可掉以輕心,切不可把它看作是可有可無的一個環節。只有認真備好課,才能認真上好課,尤其是在新課改全面鋪開的今天,對備課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我們應當轉變觀念,把備課跟教學研究聯系在一起,既要繼承又要發展,兩方面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教學搞好,才能使備課這個環節真正成為教師展現自己個性的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