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尷尬的“最有愛”寒假作業
1月20日,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給即將離校的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以“感恩”為主題,用實際行動“關注家人健康、感悟親情”。要求學生寒假期間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況,至少為父母做一次飯,陪父母看一部電影,并時常和家人一起運動。這,被學生稱為“最有愛”的寒假作業。(見《中國青年報》)
俚語有言:缺啥補啥。在這種語境下,“最有愛”寒假作業恰恰映射出“最寒心”的社會現實:我們在離個人追求越來越近的同時,也在離親情越來越遠。
從某種意義上講,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與父母越來越遠的辛酸史。年幼時,我們生活在父母身邊,生活的悲歡都與他們有關。后來,小學、中學、高中,一步步離父母越來越遠,跟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時間越來越短,等到讀大學,每年能夠回家的次數更少。如此,成長對于我們來講,只不過是幾個定點的轉移,但每一次轉移,都讓我們遠離父母和家鄉,直到有一天,我們離理想近了,但跟父母的聯系卻遠了。
現代社會是忙碌的社會,為了事業為了生活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人越來越多,故鄉曾有的青春與朝氣越來越少,很多空巢老人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孤獨地耗盡余生。在這種情況下,揚州大學為學生布置的“最有愛”家庭作業有著警醒式的進步意義,它提醒現在的年輕人放慢疾馳的腳步,多去陪一陪慢慢變老的父母,去感受那久未感受到的親情。但是,當親情成為一種“作業”時,這無疑讓寒假更寒,讓天下父母心酸。
親情,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默默傳遞,更應該是一種人的主觀能動意愿,而不是靠外力推動的“儀式化”的行為。對揚州大學的良苦用心,我們要給予正面肯定,愿這種“儀式化”的號召能喚醒擱淺在人們心海之中的親情之帆。
藝考之路不好走
(遼寧)青 衫
我的兒子已是大二的學生了,想想當年高考的經歷,真是不堪回首。好友中有兩個朋友的孩子今年參加高考,常常打電話給我。她們倆比我多了一層煎熬:藝考!大李的女兒擅長吹長笛,為了女兒能取得某名牌大學自主招生的名額,從高三就開始,每星期一次找專業老師一對一授課,一節課一小時,收費三百,對于工薪族的大李兩口子來說,壓力不小。
自主招生考試時間在一月中旬,到了十二月初的時候,長笛老師忽然告訴大李:為了把握大一些,去省城找個老師強化訓練吧!大李懵了,然后忽然明白:教不了了!啥也別說了,大李趕緊到處打聽,終于有人給介紹一位省城音樂學院的教授。每兩天去上一次課,一次一小時,一節課學費四百。
另一個朋友小祝家也是女兒,孩子想報考美術院校,在省城租了房子陪讀,為此工作都辭了。
前幾天我們通過電話,大李的女兒自主招生已考完了,小祝女兒聯考已通過,正在等待校考的成績。她們剛剛想松一口氣,卻發現孩子常常面對書本發呆,學習提不起精神。大李和小祝現在都要崩潰了: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不敢亂說話,怕給她們壓力,想給她們減壓,又不知道怎么做,只能好吃好喝地伺候著。
有高考生的家庭家家都一樣,煎熬啊!
“校車安全”,需要落實時間表
(河南)雷振岳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校車事故頻發,為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國務院出臺了《校車安全管理條例》。近日,珠海市就校車及其駕駛人管理的有關要求發出通知,明確要求,申請注冊登記的專用校車應當符合《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到2015年春季開學前,這段時間為過渡期。過渡期內,非專用校車要逐步更換為符合國家標準的專用校車。
看到珠海市為專用校車制定了落實時間表,筆者感到非常欣慰。對于校車問題,就應該有一個落實時間表,即“最后完成期限”,用這個期限敦促校方、基層政府,將校車安全、孩子的健康放在毋庸置疑的位置,不達標,就不能、不準上路,甚至要受到嚴厲處罰。如此,校車發展過程中的拖拖拉拉現象就能得到及時糾正,教育安全的無所謂的心態也能得到制度化終結。
我以為,各地應該學學珠海的做法,政府積極擔當,齊抓共管,承擔責任,給出時間表。事實證明,只要地方政府愿意探索校車市場化、專業化之路,愿意進行財政投入,校車發展就能突破最大的“財政瓶頸”,教育安全也才能得到貨真價實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