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在東莞市第四期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班班主任譚老師的組織帶領下,我們前往深圳市寶安區進行教育考察學習活動。期間,我們一行到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中學和寶安實驗學校觀摩學習,兩所學校的讀書會活動和思維導圖教學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松崗中學讀書會——感受語文的尊嚴
松崗中學的領導安排我們觀看了學校的相關視頻資料介紹,在會議室里我們認真地了解松崗中學發
展的過程以及這些年來取得的具體成績,其中的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深思:為何在改革前和改革后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為何邁出改革步伐以后,松崗中學得以走上前進的快車道?如果把松崗中學的成功經驗移植到我們的工作單位,是否也能夠開辟出一片更廣闊的天地?我一邊留心觀看一邊認真思考著、比較著、琢磨著。
在階梯教室里,我們傾聽了一節關于名著《駱駝祥子》讀書會的匯報課。這節課上,我們作為觀課老師,能夠看到的是學生在PPT課件展示的流程下,行云流水般地向觀課老師展示他們所準備的一切。有關人物形象的,有關作品細節的,有關全書概貌的,有改編歌謠的。展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主持人進行問答加分競賽的,有全班一起朗誦表演的,有改編課本劇現場展示的,精彩紛呈。這么一看,還以為是排練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帶有表演性質的公開課,課后的介紹卻著實令我吃了一驚:班上的語文老師僅僅是一周前才得知上課任務,利用的是周末時間給學生自己準備,而且這位語文老師正在準備半個月后的深圳統一招聘職員考試,根本沒有過多的精力來給學生裝潢、編排表演。
我的疑惑在深圳市寶安區語文教研員倪老師的現場反串采訪下得以解開:倪老師面對學生的采訪,當即靈機應變,現場采訪了七八位上課的學生,交流的內容多為最近所看的書,印象比較深的《駱駝祥子》的細節等等,學生無一語塞,紛紛侃侃而談,所列舉的書目名字,多半是我還沒有涉獵過的。
再傾聽松崗中學一位主任介紹“讀書會”開展的情況,我們就更加吃驚了,原來這樣的活動不是每個學期象征性地搞一搞,而是形成常態性的讀書要求,作為常態的綜合活動在開展,已經堅持了幾年!語文老師在讀,帶著學生在讀,從老師給學生推薦書目,發展到學生給老師推薦書目,介紹閱讀心得。甚至已經達到了這樣一個高度:周五只要老師一介紹說讀哪些書,下一周回來,班上就能夠開展一個類似這樣的讀書會,讓學生站上舞臺進行相關的展示活動,學生們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了“閱讀、表達、創作”的快車道,確實令我感嘆不已!
深圳畢竟是站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位置上,寶安區的語文教育著實得改革風氣之先,在倪老師的帶領之下開創出自己的特色。松崗中學的讀書會,無疑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不是這一節展示課多么精彩,學生表現得多么出色,學校取得了多么輝煌的升學成績。我最為佩服的一點是,在逐漸浮躁、功利思想彌漫的社會風氣里,松崗中學有勇氣有魄力敢于“提倡其它科不布置周末作業,周末作業就是閱讀語文科組推薦的書籍”,多么讓我不敢想象的舉措!而它居然實現了,而且還在實踐著。
我們都明白,閱讀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性,但是閱讀往往需要心平氣和、寧靜致遠的環境,它甚而可能消耗大量時間后還不一定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松崗中學把學生的閱讀放在重之又重的位置,不得不讓我折服,更讓我折服的是,與這種實踐活動相伴隨的,是學校成績的飛躍和保持領先。
多年以前,我還在深圳求學時,就知曉深圳南山區育才教育集團的嚴凌君老師不遺余力地提倡《青春讀書課系列人文讀本》,這套書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滋潤了幾百位中學生的青春。《南方周末》甚至曾經用這樣的標題表達了嚴老師的貢獻:“找回語文的尊嚴”。我想,松崗中學對閱讀的尊重、回歸和提倡,在當下不少把語文學科邊緣化的校園里,恰恰是最堅定的一面鏡子,我在這種對閱讀的標榜和宣揚中,感受到了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最崇高的尊嚴!
二、寶安實驗學校思維導圖——作文訓練的有力武器
寶安實驗學校的周老師同樣是在不多的準備時間里,給我們呈現了一節不錯的公開課。我觸動最大的一點是,學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和一個主題所做出的題材拓展和延伸、所畫出來的思維導圖,角度之多、思考之廣、思維之活,都讓我感慨萬分。上課老師在交流間隙還專門過來向我“請教”我對此課的看法,可見其謙虛之情、對上好課的渴望之情!
該校科組長陶老師和一位主任專門向我們介紹了寶安實驗學校開展的“批注式閱讀”的相關情況,也展示了學生在之前的實驗過程中所作的閱讀批注。照片上顯示的是學生稚嫩的筆跡下,隱藏的點滴智慧和點滴辛勞,都給我帶來許多的思考。
誠如介紹的老師所言,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學生或多或少并不知道如何批注,不知道如何做讀書筆記,不知道如何對一本書一篇文章點評談啟發。但是現在學生能夠逐漸步入佳境,按照老師的指引逐步進入到嫻熟、自主地對相關作品批注點評,可見師生在這個過程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努力,師生們在這個過程經歷了多少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
三、石巖湖拓展——思悟教育的真諦
毛毛細雨,澆不滅的是我們拓展的熱情,雖有天氣條件的制約,但是我們仍舊堅持來到場地上集合進行活動。教官的引導和培訓過程中,有一個細節讓我感觸較深,那就是分組配合、從后往前傳遞數字信號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允許說話或者其它交流,只允許后者在前者身上寫、畫,一個傳遞一個,看哪個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正確地傳遞相關數字。
我是坐在最前面的第一個學員,連續兩三次,我到黑板上寫的數字,都與第一個同學傳遞出來的數字相差十萬八千里。每一次我們都有總結和改進,但是每一次都在中間環節出現問題,只有最后一次我們組11個同學是傳遞成功的!
換個角度來看,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也可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嗎——因為我們教育策略的失誤,導致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不能夠按照我們預設的目標和方向前進,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嗎?教育的真諦不正是在于,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地調整方向,用心地去傳遞愛的能量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短短幾天的教育考察生活,我體察了教育先進地區的讀書會活動和思維導圖活動,心靈受到了啟發,智慧之門得以開啟,教育的啟發是無限的,我相信此行不會虛度,關鍵是我們日后的教育行動會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