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振杰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江陰 214431)
近年來,我國經過不斷的改革與發展,迎來了信息化時代。手機媒體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尤其對于大學生而言,是生活中的必備品。然而與此同時,手機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學生在思想、態度和學習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鑒于這種情形,高校必須正確對待手機媒體帶來的雙重作用,進行改革創新,利用手機媒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手機媒體隨處可見,甚至成了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大學生而言,手機媒體在滿足學生對于游戲、音樂、通信等方面需求的同時,對其價值觀的形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弱化了我國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手機媒體具有更新快的特點,其外觀、功能等也在不斷地發展之中,滿足了不同群體大學生對手機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從我國目前的大學生生活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過于依賴手機,如果手機突然關機,學生就會失去“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無法繼續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反映“忘記帶手機,心里就空蕩蕩”的同學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1.2 手機媒體集視頻、短信、電話、游戲、照相等功能為一體,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然而,手機媒體包含的許多信息中,不乏有大量的詐騙、黃色、低俗等各種垃圾信息,而且有一部分手機壁紙和彩鈴內容非常不健康,甚至掀起一股流行的熱潮,學生非但沒有意識到這些內容的不利影響,還將其作為交流、娛樂的方式,這些不良信息和內容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1.3 雖然手機媒體方便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與互動,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在此過程中,愈加感覺到孤獨與空虛。一些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交際的學生往往會出于交友、擴大交際圈的目的,而利用手機QQ、微信、微博等方式與不常交往或者陌生的人聊天,他們原本以為這會幫助他們改善他們性格上的弱點,殊不知,其結果只能導致他們越來越不愿意走到人群中去,性格也更加孤僻,如此惡性循環。此外,手機上附帶有一些小游戲,許多學生通過玩這些游戲來打發枯燥的學習時間,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沉迷其中,而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去。
1.4 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全面,隨著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應用日益廣泛,許多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手機上的QQ 消息、微博信息、來電等干擾課堂教學,擾亂課堂紀律,造成噪音污染,甚至在考試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利用手機進行作弊,不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
手機媒體具有功能齊全、傳播速度快、便于攜帶等特點,在大學生群體中深受歡迎,不僅能夠滿足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電話、短信、娛樂等基本需求,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打發無聊的時間,便于學生了解外面世界的變化情況,從這個角度來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了新的機遇。
2.1 便于學生間接接收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熱愛使用手機的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手機媒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脫離電源和電腦,卻絲毫不影響用戶對文字、音樂等信息的接收。高校要針對手機媒體的這一功能特點,開發更多有益學生身心發展的信息資源,創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學生在瀏覽信息、享受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的同時,發生價值觀念上的轉變,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學生對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從被動接收到自主參與的轉變,使學生自主探索外面的未知世界,這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2 培養師生之間的信任感
毫無疑問,教師與學生和諧共處,彼此相互信任,這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所在,也是提高工作質量的關鍵。通過手機媒體,實現了虛擬世界與生活實際的互通,使師生跨越思想上的障礙,進行交流與溝通,有利于教師在學生中間樹立信任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誘導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時,學生基于對教師的充分信任,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效果。
2.3 便于教師對學生思想情況進行掌握
手機媒體中的電子郵件、飛信、微信等功能,提高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擴大了他們的交際圈,而且能夠使學生通過瀏覽科學、時政、生活、社會等各種類型的新聞,了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情況,大大縮短了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距離,這對于大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生活非常有利。除此之外,由于手機可以隨時隨地傳播信息,教師便可利用手機這一功能,了解并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等,然后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分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那些思想極端的學生,可以在私底下對其進行單獨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全體同學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
在信息化時代,手機媒體廣受學生歡迎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傳播著負面信息,向大學生灌輸著不良思想,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3.1 難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手機媒體隨時隨地傳播各種性質的資訊信息,尤其是那些垃圾信息,以致學生在道德認知方面向著不好的方向轉變,使各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更加困難。手機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反社會主義思想、黃色短信和壁紙、低俗的彩鈴等充斥著大學生的生活,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甚至有一部分大學生出于娛樂的目的,而大肆宣揚或者惡意效仿,擴大了惡俗文化和信息的傳播范圍。在這種情形之下,學生未能樹立社會責任道德觀念,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3.2 促使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大部分學生不論是在課外時間還是在課堂時間,隨身攜帶手機,而且花費大量的時間瀏覽網頁、看小說、玩微信、刷微博、玩游戲等。時間一長,學生便更加離不開手機,與此同時,遠離社交活動,與家長和朋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少,甚至,有部分學生整天沉迷在幻想之中,生活在虛擬世界里,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此外,有的手機具有設置密碼的功能,再加上QQ、微信等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大學生便能夠在這些聊天工具上暢所欲言,將責任、道德丟在一邊,學生在這樣的一個聊天環境中,誠信、關愛社會、幫助他人等道德意識顯著降低。
3.3 拉大師生思想上的差距
和其他群體相比之下,大學生群體時間比較充裕、敏感度高、好奇心強,再加上手機媒體在如今的信息化社會中占有一定的主體地位,這就使得大學生走在使用手機的最前沿,他們能夠更容易掌握手機的性能和特點,熟練運用手機的各種功能。然而,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者,由于對手機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使用手機頻率較低,一些觀念過于守舊等原因,對待手機的使用與發展問題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且隨著手機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差距也逐漸拉大,造成教師難以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更不必說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1 加大思想教育宣傳力度
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正處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但是手機中的不良信息,為大學生的思想帶來了負面影響。對此,高校應利用廣播臺、校園網等媒體,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判別好的和壞的信息,加強對學生文化免疫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和思維習慣,從根本上消除那些不良信息對大學思想上的危害,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
4.2 給予學生尊重和關愛
大學生是一個個性張揚、自尊心強的群體,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以大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個性,使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講究民主、平等,讓大學生在感受到被尊重和關心的過程中,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為此,教師也應當與時俱進,通過短信、QQ、微信等與學生聊天,并創造愉快的聊天氛圍,消除學生對于老師的緊張感和戒備感,從而拉近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讓學生能夠毫無壓力地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切入,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進行思考,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4.3 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傳播教育思想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園文化是傳播教育思想的有效載體,高校應學會將手機媒體的負面影響轉換為積極的一面,將手機文化納入校園文化范疇,建設富有思想教育色彩的手機文化。因此,學校可開展一些積極、健康的手機文化活動,例如,舉辦“愛國歌曲創作大賽”、“歌頌祖國短信大賽”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此外,學校也可以在校園報上開設手機青年論壇,主要是針對社會現象發表意見,從而建設數字化的大學校園文化。
手機媒體在學生群體中普及的同時,雖然給學生的思想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是,高校也必須意識到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思政工作者應當善于利用手機媒體的影響力,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改革創新,實現其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這對于學生健康發展、樹立正確“三觀”具有重要意義。
[1]程曉莉.手機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機遇和挑戰[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2,(8).
[2]劉毓.數字載體與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專題研究——手機媒體視域下移動教育管理探析——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例[J].河南社會科學,2012,(11).
[3]侯雁伶,寇福明.手機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J].中國電力教育(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