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明
(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創新,創新意味著社會進步。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對舊的事物進行糾正改良,就會有進步和創新的出現。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最關鍵的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習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加以糾正和改進,學習將會大有突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英語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以促進聽說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我國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仍在實施1993年頒發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滯后于社會發展和研究生英語教育的要求,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目標定位偏低。傳統的教學重視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學生英語學習動力不足、熱情不高,在英語學習參與性和自主性方面表現不盡人意,多數學生仍是應試能力較強,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較差。
入學時,部分研究生英語成績偏低,對英語興趣不濃,甚至部分學生對英語重要性的認識也不夠清晰,認為英語在他們各自領域內影響不大,進而對英語的學習缺乏動力。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特長和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是整個國家科學研究和高校師資的后備軍,需要不斷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才能使這支特殊隊伍“青春永駐”。然而,真正的學術研究和交流必定涉及大量的英文資料,因此研究生對英語需求不但不能減弱反而應該更強。
傳統的課堂上老師講授時間較長,學生自學和討論時間較少;閱讀練習多,說寫訓練少。即便是得到改進的課堂上,也無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部分學生不夠自信,不愿參與和練習,甚至缺乏學習進取心,因此英語教學的整體效果不太明顯。課后,學生的學習沒有計劃,即使制定了計劃,也很難持之以恒,加之學習方法不科學,因此效果不佳,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對英語便失去了學習自覺性,更加缺乏動力了。
我們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但是目前絕大部分英語課堂上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居于被動地位,是教學活動的配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尚未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因此英語課程的學習沒有顯著提高研究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當然僵硬的應試教育模式也是英語教學效果較差的原因之一,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基本上還是以一份考卷的課堂筆試來下定論,學生為分數而戰,并非實踐能力,這樣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對語言的實際掌握情況,不利于培養研究生的英語實用能力。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它們需要大量反復的語言實踐互動才能掌握,并非一教就會。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以閱讀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有很大弊端,但為什么會出現學生“用”英語的時間遠遠不足的現象?事實上大部分老師都很努力地改變局勢,重視課堂上的互動,但由于學生缺乏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對自己信心不足,害怕犯錯誤丟面子,從而導致不敢開口講英語,或者站起來若無其事地說“sorry”,無法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最終,即便擁有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學生的實踐聽說能力提高幅度極其有限。
21世紀新形勢下,國際交往日益擴大,改革開放步伐日趨加快,社會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專業又懂外語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作為國家科學研究和高校師資的后備軍,研究生規模雖已越來越大,但絕不能“濫竽充數”。英語教學中應突出“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為他們未來的科研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批判性思維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關鍵,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批判”與“思維”兩個詞的復合含義,一般來說,是指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思考。批判性思維過程中,牽涉到思維者發現問題、運用語言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以及組織語言的能力等。也許有人會說,批判性思維重點突出在“批判”,難道不會導致“否定論”?事實非此,批判性思維,指在信息面前,思維者善于運用相關知識以及相應的策略,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審視,作出自己的判斷評價的思維能力,但這里的批判性思維絕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一種揚棄的思維。批判性的審視,最終不一定是否定,而是可能有兩種結果:或者是通過對信息的批判性的審視,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肯定它;或者是通過批判性的審視,否定消極的因素,吸收積極因素,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將批判性思維結合于英語教學,有助于打開學生“話匣子”,調動學生的開口說話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有助于開發他們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大大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英語是用能力。下文將著重探討如何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學生的英語聽說課程教學和閱讀課程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聽說課的重點很明確,聽與說,但是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存在聽不懂和不敢說、不會說的問題。聽說課中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打開他們的話匣子,首先必須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看法,鼓勵學生不拘泥于現成的知識,大膽發言,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而活躍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作出判斷,質疑問難。其次,多提問題,多給學生發言機會。若聽力材料稍有難度,教師可以簡單介紹導入或問答式導入,讓學生對即將聽到的內容有所注意,聽后,按要求回答問題或者要求學生分析材料中所反映的各類現象及觀點,并發表不同意見,進行多角度思考;若聽力材料講述一個故事,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復述,復述過程中允許細節提示。在學生發言后,教師要及時采納學生的正確意見并且引導學生補充、完善自己和他人的不全面的意見。這個過程不但激起學生發言積極性,而且也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第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并不是說教師獨立于學生的行為,教師和學生應該互相作用。要讓課堂富有生命活力就要讓教師影響學生,學生影響教師,雙方在課堂中都會有互動的喜悅,更有發現,甚至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特別要消除學生心中的顧慮,不少學生害怕回答問題、害怕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沒信心和同學及老師進行辯論,面對這種境況教師要在鼓勵他們進行發言的同時多給與表揚和激勵。
英語閱讀課通常被認為是強調詞匯和語法的乏味過程,其實它也可以是輕松而活潑的。像聽說課一樣,首先課堂中師生交流是建立在自由平等關系上,營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氛圍。其次,批判性思維過程中的方法更為靈活多變。閱讀前,就文章題材布置思考題,或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課內和課外知識與自己的搭檔(們)進行討論,或組織學生就單元主題展開演講和辯論甚至表演等等方式鼓勵他們的課堂參與;閱讀中,根據學生語言層次,安排他們對文章進行概要、分析或假設,更細致點,可以師生問答,或者小組討論、或要求學生對難句釋義以及復述段落中出現的故事等;閱讀后,評價則成為了重中之重。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暢所欲言地自由評價,正反皆可,對“羞澀”的學生,給予提示和鼓勵。第三,批判性思維,意味著“批判”與“思維”的并存。學生若有質疑,應該鼓勵學生擁有反饋、評價、反思的機會,不但正確進行自我評價,而且對同學和自己的老師進行評估,對給予“否定”的地方加以改良或修正,這樣也許會帶來出乎意料的進步甚至創新。
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語言實用能力,只靠課上的有限時間是不夠的。除了以上提到的課堂活動外,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課外的各種教育方式來鞏固提高教學效果。課外的形式也是多樣的,不但可以將課內活動延伸到課外來,還可以更加多元化,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英語歌曲、英語游戲,專題討論等多種模式并駕齊驅,以培養學生課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社會對研究生英語能力的要求已經與2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以培養閱讀能力為主的英語教學不能夠滿足研究生對英語能力的內在需要,也不能適應社會對研究生英語能力的外在要求。因此提升英語聽說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英語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我們在英語聽說和閱讀教學課堂上,可以根據教材而進行各種教學活動,課外安排學生就社會、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個方面進行演講、辯論和采訪,他們會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理解、解決、討論和辯論問題,以這種課內與課外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對思維過程中予以“批判”的對象進行反思或調控、改良或修正,學生和教師相互溝通、密切合作。學生細心接受教師的指導,教師虛心接受學生的建議和批評,教師對自己的學生做出公平的測試評估,學生給予教師正確的評價。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來促進學生的進步甚至創新,最終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1]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3.
[2]胡素芬,劉珍,楊朝燕.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通識課評判性閱讀策略調查與研究——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1).
[3]羅仕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緊迫性和途徑[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0).
[4]萬曉婭.從英語專業論文寫作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中國地質教育,2007,(1).
[5]王德倫,王慧莉,劉文宇.淺談研究生英語課堂教學[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