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云
摘 要: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的任務既要讓學生獲得必要的知識,也要使其得到一定的思維訓練,其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筆者在基于分析教研實踐的基礎上,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012-01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許多專家學者都一致性地認為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在整個家庭素質教育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在這里所說的創新,與傳統意義上的發明創造并不具有等同的意義,更多指涉的是學生的一種懷疑性的思維能力,既要有敢問的精神,同時也要有求變態度及綜合選擇能力。
1 善于啟發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
善于啟發是教師的一項職責,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做好啟發學生心智的工作。所謂啟,指的是開其意;所謂發,指的是達其辭。從目的的角度而言,啟發的核心點在于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極性,從而創設必要條件,營造出活躍的氣氛,能夠充分地調動全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包括腦、眼、耳、口、手等多個器官,進而有效地達到實效目的。
具體可以從如下的幾個方面加以展開。
1.1 適時啟發,強化思考
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應該切實地把握好具體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應盡可能地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并打通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小學語文科目的特點而言,其基礎性的特點較明顯,可以通過必要的手段來為學生提供機會,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培養學生造句能力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沿著不同的訓練思維方向開展。而教師可以通過啟發性語言使得學生的思維進入到正常的思維空間之中。
譬如,學生在運用“燦爛”一詞進行造句的時候,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比較傾向于自然界題材的選取,雖然這樣也無可厚非,但其不足之處也比較明顯,即思路不夠開闊。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積極地引導拓展他們的思路:“燦爛的燈光、燦爛的文化、燦爛的花朵、燦爛的笑容”等等,其句式也可以多元化,不但可以采取陳述句的模式,而且還可以采用反問句、感嘆句等句式,以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而豐富表現的方式。在這樣創新性教學方式下,學生創新的理念也能夠得到強化與培養,新的靈感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1.2 善于啟發,培養發散性思維
實際上,啟發是一門教學藝術,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譬如在《海底世界》教學中,為更好地說明相關話題,可通過讓學生們自己制作相關的海底動物圖片,且以粘貼的方式來加以展開,同時,教師還可以設問:“假如你是海底動物中的某一類,試著聽聽你們的同伴跟你說了些什么?”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思維便充分地打開了,相關的創新意識理念也在不斷地拓展,造出的句子也顯得豐富多樣,譬如:“梭子魚說它非常厲害,連火車也無法和它相比。”有的貝類說:“你們看我能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舒服吧?”還有的說:“我是發光魚,瞧我游起來特別漂亮?可千萬別被我迷惑啊,不然我會吃了你的!”這樣的造句,顯然比單調乏味的造句顯得生動得多了。
2 教給學生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
俗話說:“給鮮魚一筐,不如送一張網;送幾只山羊,不如贈一桿獵槍。”這與教學實際是相類似的。上課實際上就相當于給學生們贈與“魚網、獵槍”這樣的物品,同時,也教授學生們打魚、打獵的技能,學生們將受益匪淺,打下扎實的基礎。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包括調動學生的動腦、動手及動口等多項技巧,從而掌握科學的自學方法。
(1)教授學生能夠較為嫻熟地使用應該掌握的工具書,并養成勤查字、詞典的習慣,從而能夠形成相應的學習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課文的能力,尤其是將重點詞句段落作為突破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理解,規避不應該出現的笑話錯誤。
(3)讓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流程,譬如,整體到部分或者部分到整體,避免出現誤解、曲解的現象,從而在掌握基本詞匯、句子、語段等的基礎上,深入地掌握課文的主題思想。
(4)對于一些結構相類似的語段,要讓學生具備舉一反三的分析能力,養成自學的學習習慣。譬如,課文《北大荒的秋天》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有結構相似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可將其中的第二自然段作為切入口來加以分析,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四步走”學習方法:第一步分析文章的詞句,第二步分析課文的情感特點,第三步分析課文的特點,第四步分析課文的寫法。學習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來繼續分析其他的兩個相類似的段落。學生的各種學習習慣及其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訓練強化。
3 激發質疑是培養創新意識的火種
“主動積極性”可以說是學生學好課文的先決性條件。如果打個比方,教師的啟發性教育好似火種一樣,可以點燃學生這一捆捆求知若渴的干柴。教師應積極地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從如下的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問題,形成愛問、敢問的學習習慣;第二,在讓學生敢于質疑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質疑的水平。課堂教學效率的評價可以是:如果學生沒有提出疑問,那么可以斷定的是他們沒有真正地掌握課本的知識內容;第三,突破時間的約束條件,充分地讓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與機會去開展創新性的教學活動。
譬如,在教學《人類的老師》一課中,提及“人類的‘老師到底是誰呢?”的時候,學生們的思維都開始活躍起來了。在基于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從課文相應的部分概括出幾個典例。有學生認為:“人類的老師是動物。”似乎比較符合課文的原意,但也有一部分的學生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課文中的雞蛋是動物嗎?根據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蒼耳也不是動物啊!”在這時,全班都開始像炸開了鍋一樣地沸騰起來了,原本并不贊同的一些學生也開始思考起來。在經過探討之后,學生們都已經清楚,課文中人類的“老師”是一個多義性的涵義,既包括動物在內,同時也涵蓋了其他自然界中的生物。于是,原本較為單一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思維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強化了質疑的水平。
因此,很有必要培養學生積極質疑問題的能力,并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的見解引入到日常化的課堂教學體系之中,讓學生具備探索的精神,并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實效。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能夠大大地強化學生的創新素養,并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品質得到極大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探索意識都有明顯增強。
參考文獻
[1] 智層云.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3):111-112.
[2] 楊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個性品質的培養[J].江西教育科研,2005(3):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