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寶
摘 要:科學發展觀要求教育管理改革必須要以學生為根本,為學生服務,從大局出發,著眼長遠作為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依據,全面、協調、可持續推動學校教育管理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中堅人才。社會在發展、文化在交融,21世紀教育管理面臨復雜局面,學校管理者要依法履行教育職責,依照科學發展觀指導教育管理改革實踐,始終把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改革的核心和工作的出發點,唯有此,教育管理改革才能成功。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改革
一、教育管理改革的時代背景
教育管理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21世紀教育新形勢挑戰,我國對教育體制改革做出全面部署。
1.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要立足基本國情
我國現實情況是基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管理存在問題,體制機制僵化,不利于我國教育的長遠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國教育體制機制應該服務全民族,應該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去履行教育管理者的職責,遵循教育規律,解放思想,勇于實踐,大膽突破,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2.教育管理改革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著力解決重大現實問題
目前,教育管理矛盾重重是教育改革面臨的重要難題,教育管理中全面踐行科學發展觀與現實體制機制的矛盾依然存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教師待遇問題與缺少教師的矛盾,這些矛盾都將長期存在。只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才能逐步解決,而解決教育管理問題還應該深化我國教育改革。只有深化我國教育改革,才能在體制機制上破除阻礙教育管理改革的絆腳石。
我國教育改革事關重大,要確保改革協調有序推進,就要堅持因地制宜,鼓勵各地各校大膽試驗。要以改革推動發展,以改革提高質量,以改革增強活力,使教育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順應人民群眾對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教育管理改革是社會變革的要求。社會變革是復雜的進步過程,也是無法停止的進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傳統文化習俗與現代多元文化的沖突矛盾日益凸顯,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也伴隨對社會認識加深變得迷茫和復雜,學生面臨來自社會的多重壓力,既有通過家長傳達給學生的,也有通過學校和老師傳達給學生的。社會的多重壓力是社會變革進程中產生的,社會變革是傳統社會向現代以市場為主戰場的高強度競爭社會轉型的多度時期。教育管理要適應時代變化,平衡學生與社會之間的矛盾。
二、教育管理改革的指導思想
我國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按照十七大報告對教育的要求去指導改革。十七大報告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發展觀,要科學發展,依照統籌兼顧、與時俱進的原則,有條不紊地開展教育管理改革,改革中要突出學生的重要性,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學生全面發展進行教育管理改革。十八大報告中也強調了教育要以人為本,“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尤其強調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管理改革正是向著這個目標邁進的。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國教育管理改革探索一直未曾停止,在改革中不斷積累經驗,在改革中不斷前行,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教育管理真正為教育現代化服務,培養出更多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三、教育管理改革具體實施措施
教育管理改革具體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去具體實施教育管理改革。
1.教育管理改革要從改革學生主體地位出發
一直以來,學校里邊教育管理者都是高高在上,對學生違紀行為嚴懲不貸,對惡劣學生進行嚴肅教育,教育管理者成為學生談之色變的角色,教育管理也采取簡單粗暴的管理模式。但是,時代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教育管理者的主導地位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教育管理不應該再以管理者為主體,應該把重心轉移到學生身上,管理制度應該以預防和平時正確引導為主。學校的主要生活是學習,圍繞學習展開的校園管理必須要人性化,教育管理者要轉變自己的身份,要在制度建設上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對教育管理者的輔助地位加以明確,并對學生違紀情況做細致疏導和分析,不能單純依靠強制措施去規范校園紀律。
2.教育管理改革的目標就是教育管理制度化、常規化
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建設一直落后,而且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每個學校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制訂教育管理制度。
雖然這種辦法能夠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但是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講,卻缺少科學的制度基礎作為支撐。我國要建立教育管理指導規范和教育管理實施辦法等規定,這些規定是經過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能夠幫助學校盡快建立起科學的教育管理制度。這些制度既有統籌全局的科學性,也有因地制宜的適宜性。建立教育管理指導規范和教育管理實施辦法需要長期的實地考察和專家論證,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過漫長的時間考驗才能做到全國適用。
3.教育管理改革要因地制宜,突出培養的特點,要根據學校的不同定位有所調整
高中學校根據學校的地理位置和學校層次會制訂不同的教育管理制度,學校教育管理制度一方面要以國家總體的教育管理制度為根基。同時,要因地制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符合自身發展的教育管理制度。如,省級重點高中,因為學校的生源比較優秀,培養的學生主要輸送重點大學,它的教育管理重點就應該放在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突出個性培養上,多渠道輸送優秀的學生,保障教學質量始終處于高端。
4.教育管理改革要圍繞教學質量和課程創新
時至今日,高考已經不再是唯一選拔優秀學生的途徑,高校自主招生、保送生,甚至是報考海外高校都已經成為高考的輔助渠道。在未來幾年,其他途徑上大學的比例會進一步增加,尤其是去海外上大學的學生也會增加。為了適應這種新形勢的變化,高中教育管理改革要做出重大調整,以高考為最終目的的教育管理要做出新的調整,這個調整就是教學質量的評判標準要發生變化,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知識培養和多方面素質提升,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培養的重點。
教育管理改革的轉變就要在課程設置上做出改革,傳統課程設置都是英語、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生物、地理,其實這些科目基本涵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成就,但是高中課程設置要作出調整就要更加全面,尤其是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會有不同的興趣點,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在激勵和保護中,培養有突出才能的學生。
教育管理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始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去指導改革。改革中難免也會存在問題,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遇到問題及時改正,遇到障礙及時溝通,要始終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改革的出發點,要始終堅持教育管理服務學生。隨著我國各項領域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改革也在深化,會觸及以前未有觸及的問題,教育管理者要拿出勇氣,站在歷史的角度,去探索和完善我國的教育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2]李志強.探究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當代教育論壇,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