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已成為語文教育界的焦點、熱點問題。經過十幾年的探索,人們已形成共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主陣地應在語文課堂教學。而“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是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更新;優化;高效
素質教育是指向全體受教育者提供有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最普遍、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活動經驗、價值觀念等,其目標在于培養未來作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經過十幾年的探索,人們對素質教育已達成共識: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呢?本文就這個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更新觀念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
1.轉變傳統的備課觀,追求有效備課,為高效課堂奠基
傳統的備課觀只注重課前備課,提倡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往往把備課與寫教案等同起來,缺乏課前預設的靈動與課堂生成的精彩,往往致課堂于高耗低效的境地。
新課改理念下備課觀不僅要注重課前備課,還應注重課中備課與課后備課,使課前、課中與課后有機整合,形成良性循環,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藝術,達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
2.更新教學觀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閱讀教學明顯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培養;重視現成的結論,輕視朗讀感悟,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重視共性,輕視個性;重視少數優秀學生,輕視對全體學生的教育。這樣的課堂,教師多采用灌輸法,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形成。針對這些弊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摒棄舊的教學觀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教師主導為基礎”的全新教學觀,充分相信學生,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自主理解知識,使課堂真正成為教師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把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是為了不教。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而不是學生學習的主宰者。教師采用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采用“讀、疑、議、結”的課堂教學結構,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教學更趨合理、高效。
1.讀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因而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也確實重視了讀,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上讀起來了。但同時又暴露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朗讀教學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教師有讀無導,學生有讀無效。從理論上講,多讀也確實有利于理解和感悟,有利于語言積累。但如果離開教師的引導、指導和講解,讀的遍數再多,也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內容,更不能讀出文章的情味,讀出文章的韻味來。
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呢?
(1)要激發學生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教學《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時,可首先播放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衛戰中“大堤搶險”的動人場景。由于人民子弟兵的英雄行為深深地震撼了每位學生,這種震撼必將使學生產生閱讀課文的沖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這樣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他們都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課文,并能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2)要找準切入點進行導讀。這一點,以教學《秦兵馬俑》為例說明。教學這篇課文時,通過初讀,緊扣課文的第三段“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讓學生讀、悟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朗讀指導:第二段是怎樣具體描繪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的?第三段的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又表現在哪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讀、想想、悟悟。最后,學生不僅讀出了兵馬俑的恢弘氣勢,還讀出了對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兵馬俑的由衷贊嘆,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可見,朗讀教學要讀思結合,讀導結合,教給方法,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情感。
2.疑
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質疑,亦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提問。我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有價值?!彼自捳f:“小疑有小成,大疑有大成?!睂W生只有主動提出問題,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在教學巴金爺爺的《給家鄉孩子的信》時,我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讀了第二節,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巴金爺爺身體不好,為何不自己口述,請人代筆給家鄉孩子每人回一封信呢?”面對學生的質疑,我們應當立即給予肯定,并引導:對呀,巴金爺爺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呢?誰能通過認真讀課文找出問題的答案呢?學生立即投入到專心讀課文中,有的甚至展開了討論。最后學生終于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進一步理解了巴金爺爺對家鄉孩子的真誠關懷。這比老師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3.議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文章、段落的內涵比較豐富,如果教師僅以自己的理解和朗讀要求學生,那么往往容易把學生拘謹在一個狹小的思維空間里。而如果能結合學生的認知實際情況讓學生進行討論,在讀課文的基礎上,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和發展,同時還能營造出輕松和諧的民主氛圍,使我們的課堂由封閉轉向開放,使真理愈辯愈明。
以《印度洋上生死夜》為例,我們可以抓住課題“生死”二字引導學生讀讀議議。教學時,可以先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皮埃爾完全有時間將妻子克勒松送回醫院,以挽救她的生命,由于他耽誤了時間,致使克勒松失去了生命,所以,皮埃爾是個不負責任的人。觀點一出示,立即引起了許多學生的反對。教師乘勢引導:既然你們不同意這一觀點,那么你們能從課文中找出理由來說服老師嗎?通過讀課文,互相討論,學生踴躍發言。
甲:當皮埃爾看到自己的妻子手腳不斷抽搐,明知妻子的生命力即將耗盡,他仍然在打燈語,并聲嘶力竭地呼喊,此時,他的心里非常難受,一方面為失去妻子,更主要的是客輪還沒有明白他的意思??梢娝哂猩峒簽槿说木瘢麤]有及時救助妻子,是為了挽救客輪上更多的人。
乙:皮埃爾發現客輪轉彎時,他抱著亡妻,反而變得分外平靜,聯系前文,我們知道,此時,他想到的是克勒松的血沒有白流,因為克勒松的死換來的是整個豪華客輪上人的生。從這里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皮埃爾舍己救人的精神。
丙:他醒來時,就要報紙看,當他看到沒有人員傷亡時,他感到欣慰,說明他具有關心他人的崇高品質。
……
可見,學生對皮埃爾在生死關頭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有了深刻的感悟。學生完全依靠自己領悟了文章的內涵。
4.結
“結”是對課堂的總結,更是對課堂教學的評估。對課堂的總結評估應改變傳統的評估方法,重點評學生自學的情緒,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程度及效果,這樣不但能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讓學生懂得如何獲得知識,真正達到“授之以漁”,確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的目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保障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電教媒體愈來愈廣泛運用于各科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使用電教媒體,可以集聲、圖、文、像于一體,具體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使學生在音畫交融、聲情并茂中觀察到平時不易看到的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開拓想象空間,實現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因此,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保障。
如,教學《黃山奇松》時,同學們對黃山比較陌生,教學一開始播放黃山風光的錄像片,讓學生在音樂、色彩、動畫中領略黃山四絕的神奇,使學生具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時再學課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對黃山四絕之一的黃山松的特點充分掌握,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再如,《地道戰》這篇課文,介紹了地道的構造特點、地道的作用等內容。地道的構造特點,對學生來說是理解的難點,例如:“孑口”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地道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些問題,如果單純讓學生去朗讀來理解,顯然是比較困難的。但如果教師能事先制作此類的投影片,在教學中展示給學生觀察,那么,學生不僅能充分了解什么叫“孑口”,體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含義,更能進一步體會到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
總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教師應把追求高效課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努力提高課堂質量,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 江蘇省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