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云
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小學低年級教育是啟蒙教育的起點,是學生行為規范、學習習慣、思想道德、意志品質養成的開端。班主任是對他們有著較大影響的成年人,班主任的思想、信念、道德、意志品質、態度、儀表和行為等諸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產生重大的示范效應。小學班主任特別是一年級的班主任,是一個復合性角色。當學生需要關心愛護時,班主任應該是一位慈母,給予他們關懷和溫暖;當學生有了缺點時,班主任又該是一位嚴師,嚴肅地指出他的不足,并幫助他們改正。于是,我認為班主任工作是一項既艱巨而又辛苦的工作。說其艱巨,是指學生的成長、發展以至能否成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說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對學生的學習負責以外,還要關心他們的身體、紀律、衛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況。下面我就談幾點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常規習慣——常抓不懈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節課、一兩天就行的,它必須貫穿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他們剛進入小學,對小學生活比較陌生,又比較好奇,而且受過學前教育的程度不同(有些上過幼兒園,有些上過學前班,有些未受過正規教育),他們在行為上較自由散漫,在行為規范上幾乎是一片空白,這就給班主任一個更大的可塑空間,也是一個難題。教師的行為舉止將對他們產生重大的影響,于是我帶著這些剛跨進小學校門的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習校規,告訴他們怎么排隊、怎么上課、怎么活動,并依此制定出詳細的班規,要求學生對照執行,使學生做到有規可循、有章可依。由于低年級學生自覺性和自控力都比較差,免不了出現錯誤,因此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但又不能操之過急。于是,我經常利用班會、課間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及時教育,給他們講明道理及危害性,從而使學生做到自覺遵守紀律。
二、學習習慣——表率作用
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從小學低年級的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的,好的學習習慣能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向上、勤奮刻苦地學習,也是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將可能影響學生終身。小學低年級養成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而班主任平時的教學行為和興趣愛好,如讀書讀報、寫字姿勢、字跡情況等,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然后模仿嘗試,自覺地形成某些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如果教師有良好的讀書讀報的習慣,學生也會逐漸養成這一習慣;教師寫字姿勢標準、字跡端正工整,學生也就會認真仔細、字跡工整。反之,如果教師寫字比較潦草或者東倒西歪,學生的字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三、生活小事——點滴做起
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對創建良好的班集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陶治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時間長,在學生面前是一面鏡子、一本書。因此,要規范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工作中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我最關心學生的是三個方面,一是注意安全,不注意安全其他的都是空談。二是品行端正。我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讓他們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學習認真,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父母是如何關心自己成長的,告訴他們,父母掙錢不容易,在培養他們成材的道路上不但花費了錢財,更傾注了他們的心血,所以要懂得感恩,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
四、對待學生——寬容賞識
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就看我們會不會運用“賞識教育”這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班上有一名學生上課時,總愛把手伸進抽屜里做小動作。起初我看到他在做小動作時輕輕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過了一會兒,他又坐不住,幾天下來,總不見他進步。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問題,經過一番思考后我決定對他進行正面引導。周末總結時我說:“我發現我們的某某某坐姿比以前端正多了,聽講也更專心了,老師希望他能繼續努力天天進步。”聽了我的表揚,他趕快坐好,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幾天下來,盡管有時他還要做一下小動作,但整體上比以前好多了。在以后的幾次默寫中,他都表現得不錯。
總之,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我們只有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因勢利導,做到潤物細無聲,給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才能把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里去。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