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文
摘 要:筆者創作的這把《扁石瓢》壺,從各個時期的石瓢壺中吸取靈感,把自身的理解運用進石瓢的造型中,顯得骨肉均亭,纖削立骨。此壺充分把握住石瓢壺的精髓之處,將這一經典器型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紫砂;造型;藝術;石瓢
1 前言
宜興紫砂百年歷史,它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它的特性,離不開紫砂泥料的特殊性質,明人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說:“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陶曷取諸?取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究其原因,無外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紫砂泥料制成壺后,通過進窯燒造,便具有雙氣孔的結構,透氣性好。
而以泥料的優勢與造型和文化相輔相成,紫砂必然能后來居上。紫砂的文化和依傍就是能夠極大地利用自身的資源,與其他文化相互借鑒和滲透,把自身作為載體,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也是宜興紫砂器獨特的文化現象。
2 《扁石瓢》壺造型的起源
石瓢壺的起源有許多說法,一說為早期的“石銚”改良而成的,從金屬器皿到石器再到紫砂陶器,有詩為證“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這首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試院煎茶》,就把三者間的關系拉近了,蘇東坡發現紫砂陶做的器皿煮起茶來味道好,就改良成了紫砂陶銚。又一說紫砂石瓢是源自舂米的石碓改良三足而立的。而從“石銚”之名改為“石瓢”就是從壺藝泰斗顧景舟那兒來的,顧景舟引用“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的說法,“石銚”轉身變成了擁有了深厚歷史文化的“石瓢”壺,從此人人皆以石瓢相稱。
從眾多留傳后世的石瓢壺來看,各個時期,不同的人制作的石瓢壺都不盡相同。而這其中尤以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的曼生石瓢壺最為出名。石瓢乃曼生最為鐘愛的器形,石瓢、石瓢提梁等都為曼生所創。楊彭年與瞿應紹合作的子冶石瓢,文人風骨聳立,剛勁明快;與朱堅合作的“梅花一瓢,東閣招邀”石梅石瓢,渾厚高古;顧景舟作的景舟石瓢,氣勢雄渾。當然不論是景舟石瓢、子冶石瓢、高石瓢、矮石瓢還是其他款式的石瓢,都離不開石瓢壺獨有的幾個特征:上小下大的三角梯形身,壓蓋闊口橋形鈕,三足鼎立壺身扁。既是石瓢的獨特優勢。
3 《扁石瓢》壺的造型藝術
筆者創作的這把《扁石瓢》壺,從各個時期的石瓢壺中吸取靈感,把自身的理解運用進石瓢的造(下轉第71頁)型中,顯得骨肉均亭,纖削立骨。此壺充分把握住石瓢壺的精髓之處,將這一經典器型表現得淋漓盡致。壺身是較為明確硬朗,呈三角形形體,《扁石瓢》壺的造型可以說是平面幾何中三角形的集合。周身皆以圓弧線條構成,底部和腹部線條比較平滑,壺口較小,比較秀氣,亭亭玉立,非常有力度且比較張揚。嘴、把、的處處銜接自然流暢,壺嘴直而翹,小巧玲瓏,出水順暢。把形是較為明確的三角形,線條利落明確,起承轉合交待清楚。下以三圓足支起全身,使壺顯得挺括有神,沉靜而深意雋永。大平蓋,橋形鈕,扁矮的器形,寬大的身體,尤為可愛。壺身以陶刻裝飾,大片的留白既是江水淵源奔流,幾片河灘坐落,零散其中幾點風帆,刻工刀法充滿文人雅趣,線條簡潔、做工規整,刀法純熟、刻工精細,塑造紫砂石瓢唯美的意境。此壺蘊精氣神韻于一身,乃于智者!
4 總結
顧景舟說過,“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質享受,茶具的配合,并非單純為了器用,也蘊含著人們對形體審美和對理趣的感受,既要著重內容,也要講究形式,以期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扁石瓢》壺型由傳統形制形成的特征,萬變不離其宗地衍生和成長,壺又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以不同的表現方式傳達創造者的熱情和藝術語言,成為蔚為壯觀的紫砂石瓢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