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應以促進小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長期以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及“唯分數論”的錯誤觀點影響,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在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基本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數學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滲透;二是重結果,輕過程,采取“滿堂灌”的教法,忽視了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三是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興趣、情感、意志和勇于進取、敢于競爭的學習精神的培養;四是忽視了“個別差異”的教學,課堂沒有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思想,破除陳舊的教育觀念,把教學的著眼點轉移到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的素質教育上來,根據小學數學學科和學生個人的特點,因材施教,教書育人。而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發揮課堂教學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 優化;樂學
一、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課堂氣氛美,促使學生樂學
對小學生來說,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學習起來枯燥、單調。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法,創設活潑、積極向上的課堂教學氛圍,創設和諧愉悅的學習合作環境,引導學生去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讓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促使學生愿學、會學、樂學。
1.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教學內容美。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和形的學科,有著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而學生學習知識必須從感知教材入手,然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教材內容,以往由于教學手段的落后,條件的局限,學生感知的知識往往是淺層的、靜止的,學習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而多媒體電教手段以其聲、光、像的完美結合,能克服宏觀、微觀、時間、空間的限制,將所需的客觀事物與過程再現于課堂,使人如身臨其境,讓學生感受到旋律、節奏、色彩、線條的內在美,使學生在感受理解教學內容美的時候學到知識。2.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創造美。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手段,能夠讓學生破舊立新,大膽進行創造美的嘗試與創造美的活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能體會到解題技巧中美的享受,感受到數學概念的概括和簡約,數學推理的嚴謹和簡潔和數學解題方法的巧妙,從而培養他們的數學美感,更能讓學生初步接受矛盾對立統一的哲學觀點。實施素質教育,可以激發創造美的熱情,陶冶情操。3.運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活躍的心理因素。而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展示數學知識中蘊涵著的豐富內容,聯系“九宮填數”、“古算術題”、“你知道嗎?”“圓周率”、“哥德巴赫的猜想”等來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樂學。此外,在學好數學知識的同時,利用媒體展示數式的和諧、圖形的對稱、數學的規律、解題的獨特,通過新穎、生動、趣味的例題和設計巧妙的習題,輔以媒體生動趣味的講解、演示,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走進神奇的數學天地,使課堂教學生機盎然,有聲有色。
二、在教學課堂中,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要強調學生的參與
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要看學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學效果都是以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優化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施素質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堅持啟發式的教育,引導學生在自學愿學中解惑。啟發式教育旨在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早就強調:要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注入式”教學,教師往往不顧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死記硬背公式、定義、法則,進行大量機械化的題海戰術,這種教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扼殺學生的創造思維火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而啟發式的教育能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和數學學科的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求新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2.以學生自主為核心,促使學生動腦動手。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采取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如無視學生的自主活動,一味地實施灌輸,以為多多益善,只能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而離開了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素質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思考、發現問題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⑴在操作中學。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不足,缺乏經驗,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接通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操作中學。使學生經歷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認識過程,進行思維變通。通過這樣讓學生手腦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階段的操作感受,讓學生多種感官得到協調發展,把客觀上的“要我學”轉化為主觀上的“我要學”,改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局面,既增長了知識,又增長了智慧。⑵在觀察中學。人們常說:“觀察是思維的門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進行比較異同,能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就主動地去探究,去發現,進而掌握知識的本質。3.鼓勵獨創,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雙基的訓練,而且要把發展思維、培養能力貫穿于教學過程,在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三、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因材施教,實行分類指導
由于先天素質、生理條件、教育影響和個人主觀努力不同,同班級的學生在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學業基礎、學習能力和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加上社會對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實施小學素質教育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因人而異。以適應各類學生學習上的實際需求,促使各類學生獲得最優的發展與提高。新的九年義務教材新大綱已在這方面有所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具有一些彈性,增加了一些“只學不考”和“選學”的內容,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根據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按不同的層次進行指導,力爭絕大多數的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素質要求。同時,側重抓好“兩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幫助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找出不足,有針對性地補差。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側重中下生,板演側重中下生,行間巡視留心中下生,課內輔導優先中下生。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創造條件,在學習的內容上擴大知識面,讓他們“跳一跳,摘桃子”。在練習上,通過一些難度較高、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如“一題多變”、“一圖多問”、“一題多解”、“考考你”、“聰明題”等形式,來多方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發揮,讓每一個學生的數學素質都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