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志良
如何以人為本,完善學校教師文化建設,促使學校的組織文化呈現良好態勢?這就需要我們學校教師的管理應當以人為核心,發掘出一種新的、以活生生的人為重點的、帶有感情色彩的人文管理方式來取代傳統的純理性模式。
一、發揮物質文化的保障功能
學校園舍、場地、雕像、教學設備等物化的、外顯的硬件建設狀況是教師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學校要重視必要的硬件建設投入,美化學校環境,特別是改善教師的學習與教學條件,如配備因特網、教師資料室等,為教師教學教研提供便利條件。在物質文化的建設上不必追求豪華,但要有細節和個性。整個學校物質環境建設應讓工作在其中的教師感覺到舒適、便利、愉悅、激勵。
二、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完善教師制度文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要建立和完善有關教師的規章制度,如教師的行為規范、教學要求、業務進修制度、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在制度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采納教師的合理化建議,取得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學校領導要明確教師制度不是為了管死教師,讓教師噤若寒蟬,變成聽話的機器;而是為了規范教師的行為,引導教師愛崗敬業,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和激勵教師成長。
當前,實行績效工資管理,量化考核教師等管理機制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管理方法越來越簡單化,給教師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教師與領導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缺乏信任與理解;為了保持競爭中的優勢,一些教師的先進經驗也難以得到共享。只有競爭,沒有合作,沒有真誠心靈對話的管理是失敗的管理。所以我們更要增強制度的透明性和動態性,當發現某些制度不利于教師發展時,要堅決予以廢止。要多出臺有利于教師共同成長的制度,同時要把制度的嚴格實施與細致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結合,使廣大教師變成制度的主人,使制度的貫徹過程成為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
三、營造和諧、發展的人文氛圍,增強教師的歸屬感
這里所談的人文氛圍是指一種充滿健康、高雅、友愛、溫馨、尊重、理解的工作與學習環境。良好的人文氛圍有助于教師心理健康,脫離低級趣味,獲得精神上的成長;有助于培養教師的人文素養,而只有有人文素養的教師才能去塑造兒童的人格與靈魂。
因此,學校領導要深入了解教師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滿足教師的正當需要,使他們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在管理方式上進行民主管理,與教師平等溝通,尊重教師。在此基礎上,以人性化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進一步創造“家”的氛圍,讓學校成為教師家以外的家。比如,舉行生日祝賀;教師遇到挫折時,多關心,多安慰,彼此幫著找原因,樹立信心;學校領導對教師暫時的失敗或非原則性的過錯多寬容,多理解,并給予改正的機會;開展團隊活動—根據教師特長和愛好,組成若干小團隊,如影視、讀書、烹調、健身、美容等,廣泛開展活動,交換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增進友誼;實施團隊獎勵—根據團隊績效作出獎勵,將個體優勢轉化為集體優勢,體現優勢互補,成果共享,促進共同發展。溫馨的團隊氛圍讓教師體驗不一般的友情、親情、溫情,勢必增強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
四、搭建個性舞臺,實現教師自我價值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教師跟其他行業的人相比,更重視精神生活,更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成績,會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激發教師的內驅力。因此,學校領導要提高廣大教師對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激勵教師愛崗敬業、嚴謹治教。同時應大膽選拔任用新人,給青年人以鍛煉成長的機會。學校領導要有大海般的寬闊胸襟,不要害怕年輕教師會取而代之而有意壓制。學校要形成爭趕先進、勇創先進的風氣,要針對每個教師的個性和才能,創造適合個體成長的環境,搭建教師出名的平臺,激勵教師走向輝煌。
為此,學校可定期向家長舉辦教師才藝展示、教學比武、課件教具制作競賽,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外面的各種競賽、學術交流活動等,打造本校名師工程,重獎在教學和教研活動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個人,讓所有教師感到一種催人奮進的動力,不斷積極進取。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