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出,新課標“對聽、說、讀、寫四種語文能力的排序做了明顯的變動,改為讀、寫、聽、說。這種變化說明與原先相比,寫作能力已經被提升到了比較重要的位置上來, 寫作的重要性也隨之體現在各類考試中。”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擺在重要位置。而學生"寫"的能力的提高又是與“讀”的能力相輔相成的。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語道出了寫作的真諦,要想寫好文章,離不開大量的閱讀積累;葉圣陶先生亦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此言對"讀"與"寫"的關系做了很好概括。教材、課外讀物及區域文化指向中蘊含豐富的知識、生活經驗、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要提高學生的“吸收”與“傾吐”能力,就要有機地把閱讀訓練和寫作指導結合起來,充分有效地利用文本、課外讀物及區域文化的指向,尋求其中適宜讀寫能力相互遷移的結合點,進行強化訓練,以求事半功倍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一、注重積累,豐富詞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其中道出一個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所以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均需多讀多背,針對這點,我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積累。
課文是學生最好的習作范例。首先在教學課文時,我引導學生用心品讀,理解、感悟、背誦每一篇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學習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法,我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一個讀書筆記本,每學完一篇課文,我都要求他們把其中的優美詞句,精彩段落,摘抄到筆記本上,并隨時誦讀。其次我注重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在班上設立了“圖書角”,要求學生每天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課外書籍,在讀的過程中要作好讀書筆記,把文章中的優美詞句和精彩片斷勾畫下來,再摘抄到筆記本上。并利用上課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他們積累的一些語文知識,在我的堅持下,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積累習慣。
二、注重練筆,提高寫作
1.指導學生學會以文本為載體仿寫文章
小學生開始習作時,往往不知道怎樣用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作為老師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學會模仿。如學習了《荷花》,我引導學生模仿課文抓住事物的特點,以及想象這種表達方式來寫一種自己喜歡的花的習作;如學習了《美麗的小興安嶺》,我讓學生按照一年四季的順序及景物的不同特點寫一處美景的不同時間段的特點,從而讓文章表達有序,利用平時積累的優美詞句結合每個季節的景物特點,寫具體生動。這樣學生在仿寫過程中,受到語言熏陶,潛移默化,自然就能做到文從字順。
2.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用心觀察,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堅持寫日記,記錄生活中的見聞、感受。許多學生開始寫日記茫然,無話可寫或寫不具體,我有時也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寫作素材,這樣來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如:讀一個小故事,寫寫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已喜歡誰,為什么,不喜歡誰,又是為什么?為家長做一件事,說說經過;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玩具;吃一樣水果,觀察它的外形,嘗嘗它的味道,再寫下來;讓孩子自由畫畫,做手工,然后寫想法及過程;課堂上學到了哪些新知識等。學生先練習寫片斷,而后慢慢地積累素材,也為以后作文打下基礎。
3.面對面指導學生寫好每一次作文
每次習作前,我都要積極地備好課,然后對學生認真指導,如寫一次游戲的習作時,我先和同學們一起做“貼鼻子”的游戲,然后再讓每一個學生按順序說說游戲的過程,在說的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的語言進行指導,重點引導如何把口語方言轉化為書面語言,并把重要的詞語一一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在全班交流中,學生的語言逐漸規范,表達有序,然后再讓學生結合板書的關鍵詞把游戲過程記下來。學生寫好初稿后,我堅持做到與學生面對面,一對一指導。比如:遇到不通順的句子,我就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句子,然后引導他們如何把句子寫通順,通過擴句的方法把句子寫得更生動,更具體。
4.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教學中經常是“老師批改作文、學生看評語”,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改變觀念,變“替學生改作文為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后,要認真讀,修改其中不恰當的字、詞、句等,再定稿。有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幾個人一小組,共同討論修改一個同學的作文,在互評中,發現別人的優點,指出缺點,不斷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之,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我們運用恰當的方式,將文本及課外語文活動與寫作訓練由淺入深地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的思維與視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文本延伸到社會文化,去關注時代,感知身邊的生活,寫作就有了取之不盡的源泉;"生活即語文",隨著學生認識生活、閱讀生活、感悟生活、積累生活能力的提高,其寫作能力亦將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學好語文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做到“讀”、“寫”相結合,把作文教學滲透到整個語文教學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