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簡介:原南南,哈爾濱市復華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先后被評為省優秀教師,市模范教師、優秀教師、數學學科帶頭人。執教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獲黑龍江省第八屆教學反思大賽一等獎第一名,“植樹問題”獲第七屆哈爾濱市“而立杯”一等獎。并作為主講教師多次參加省、市送教活動。尊重個性,提倡全方面發展是他的教育理念,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是他的教學特色。
時下在教師備課時,最流行的關鍵詞就是“以學定教”。“以學定教”在百度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這里的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學生的年段認知水準,學生課前的預習程度,學生對新知的情緒狀態等學習主體的基本情況。而“定教”,就是確定教學的起點不過低或過高,在恰當的起點上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讓每一位學生達到最優化的發展。
我認為這里的學主要有兩層含義:學情,學法。這里的教更多的應該是導,根據學生的學情,學習某一知識的學習思路、學習方法而導,這樣才能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關注真實學情,以學定導
1.別把孩子們當“白紙”
教師的教學設計往往都會定格在如何設計學生才能學會,怎樣一步步引導孩子們才能學會這個知識……而忽略了現在的孩子們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可以通過很多渠道了解教師要講的內容。甚至你不講,要比你講完還清晰,你把孩子們講糊涂了!孩子們不是一張“白紙”。
我校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分都在外面參加了課外補習班,相關知識點已經學過,經常聽孩子們這么說:“真沒有意思,這我早都學過了,我們課外班老師比這講的難多了……”面對著孩子們上課的無精打采,面對著孩子們上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迎合老師的設計,面對著低效的課堂,我深思:這樣的課堂我們到底應該帶給孩子什么?孩子們對于單純的知識點是已經掌握了,題也會做了,這樣的課堂就不需要我們了嗎?“雙基”與“四基”的緊密結合更應該成為我的課堂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我積極面對真實學情進行了這樣的導入。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研究的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會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我們下課?
(生茫然。)
師:我再調查下:誰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么推導出來的?推導過程又蘊涵了哪些數學方法?
(生猶豫著,11人舉手。)
師:看來,學習一個數學知識,我們不僅要知道它是什么,還要知道它是怎么來的,更要知道它藏著什么數學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等于底×高呢?你們有什么方法嗎?
生:開始自學:數格子或割補法……
由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要想落實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 ,首先是要尊重學情,這樣孩子們才會覺得我們教師講的是他們需要的,是有挑戰性的,是孩子們愿意參與的。而帶著這種熱情,孩子們的學習才會有效,孩子們才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事事求甚解,事事求真知。只有面對真實的學情,我們的課堂才是有效的,我們的課堂才能“活”起來!
2.別把經驗當“令箭”
以前我執教過一節“植樹問題”,憑著這節課我參加了哈爾濱市“而立杯”數學大賽,獲一等獎,并多次參與省、市送教下鄉活動,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教師的一致好評!大家都認為本節課充分體現了“以學定教”的理念。設計如下:
開始讓孩子們自主嘗試做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學生試做之后匯報自學收獲。
師:我收集到了同學們的幾種做法:(板)(1)100÷5=20(棵),(2)100÷5+1=21(棵),(3)100÷5×2=40(棵),(4)100÷5+2=22(棵)。還有沒有其他做法?
生:我的做法:(5)(100÷5+1)×2=42(棵)。
師:同意第一種方法的舉手,第二種,第三種,第四種,第五種。看來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支持者,支持第一種的同學來說說是怎么想的。
生:100米長的路,每隔5米栽一棵樹,也就是5米一個間隔,100除以5也就是求100里面有幾個5,有幾個5也就是幾個間隔。我認為20個間隔就是20棵樹。
師:你認為:棵數=間隔數。(板)100÷5×2=40的同學你和她的方法很像,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和她想的一樣。但是我認為兩端要栽,所以要×2。
師:他抓住了植樹問題中的關鍵詞“兩端要栽”,評價一下他的方法。
生:不對,我認為兩端要栽就是兩頭都要栽樹,也就是頭和尾要栽樹,而不是兩側要栽。
師:哦,兩端指的是兩頭,你同意嗎?這樣對你的方法就和第一種方法一樣了。(把板書第三種方法擦除)看來你們兩個都認為棵樹=間隔數。請第四種方法的同學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100÷5+2,我第一步求的也是有20個間隔,題中說“兩端要栽”所以我加上2。
師:說得好像挺有道理啊,兩端就+2,你認為棵數=間隔數+2。
生:我不同意,我認為棵數=間隔數+1。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有3種想法:棵數=間隔數;棵數=間隔數+2;棵數=間隔數+1。下面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研究研究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
這種設計屢試不爽,然而在一年前我來到現在的復華小學時,我根據自己的經驗仍然這樣設計,效果卻截然不同。
當我去收集學生自己做例題的情況時,我發現只有6名同學做錯,僅占12%。而我設計好的“包袱”盡數作廢!致使后面的教學進行了很大的調整,一課時把例1和例2進行了融合,把非封閉路線的植樹問題進行了區分,把一一對應的思想進行了滲透,才不至于“馬失前蹄”。同樣的設計,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面前,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的經驗真的那么可靠嗎?
二、掌握真實學情,順學而導
1.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情,順學而導
我們可以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情,通過課前小測了解學情,通過課堂反饋了解學情,通過作業批改了解學情,通過……總之,我們了解學情決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學經驗,不能否認,經驗會讓我們走捷徑,但同時它也是把雙刃劍,我們要做到不猜測、不臆想。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前小測:
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2.通過測量求出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請你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結合真實的學情,我們可以預設重難點,進而進行針對性的“導學”。
所謂“導學”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針對學生呈現的某個問題作必要點撥或針對教學重難點作適當分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抓住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調節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進而指導學生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思考水平。我認為結合新課標,數學課堂的“導學”環節主要有3個“導向”:1.導向重難點;2.提升數學思想;3.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具體做法是:①預期性點撥,以保證教學的進程。老師憑借自己的經驗對所設計的問題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期,從而確定要撥的“點”。②導語性點撥,以凸顯教學主線。一個一個的教學環節通過串聯而形成教學主線,為明晰主線,老師在設計環節間導語時應具有暗示作用,以引領學生的各種活動在自己預設的主線上,從而確保課堂目標的達成。③應急性點撥,以保證學生的思維活動正常而有序的進行。關注展示,關注討論,關注班級的不同層次學生的活動狀態,深入到小組活動中去,發現要撥的“點”。④總結性點撥,以發現規律提升思維。某一活動完成后,一般會安排總結與反思的內容,學生展露可能會不到位,教師必須作啟發或示例,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提升思維、形成規律。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就應做個知己更知人的智慧高明的教師啊!
2.過程前移,導在學前
這里的導,指的是預習習慣的培養,預習方法的指導。很多教師都怕孩子們預習,這樣設計的很多“包袱”就抖不出來了,課堂就不精彩了。如果我們小學教師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關注初中、高中的學習,我們會發現,預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孩子們的聽課狀態,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而預習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及教師針對性的指導。我總結了“數學預習五步法”:一看,二想,三做,四畫,五問。
一看:看本冊教材都涉及了哪些知識點。看本單元要學習哪些知識,看本節課學習的是什么知識,前后都有什么聯系。
二想:想本節課主要學習的是什么知識,暗藏著什么數學方法,數學思想。
三做:做做書中的例題和練習。
四畫: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問題,畫出定義、規律、定理等。
五問:問同學,問家長,問老師,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掌握了真實的學情,關注了課前之導(預習),課中之導(點撥),課后之導(輔導),我們的教學必將是有效的教學,孩子必將成為學習的主人,必將幸福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