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青
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新時期的學生思想獨特,很有見解,追求與眾不同的表現,而且幾乎天天和文章打交道,學生的寫作素材不可謂不廣泛,語言不可謂不豐富,思想感情不可謂不獨特。即使如此,學生仍怕作文,不想寫作文,對作文完全失去了興趣。總結十多年來的作文教學經驗,我認為,“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是每位語文教師著重訓練的內容。為了保證學生達到此項標準,有些老師不得已,只好讓學生記背一些優秀的作文或片段,歸納各種文體的框架。這種程式化、套路化的訓練,使學生無法從寫作中得到樂趣,對作文也慢慢地失去興趣,個性與靈氣被消磨殆盡。同時,有的學生沒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又疏懶于閱讀,導致自身的語文素養不夠,一聽說作文,便感到腹內空空如也,自然是“怕”字當頭,久而久之,便不想作文了。
1. 教師要有正確的作文責任觀。作文是心靈的釋放,每個人都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特殊經歷,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審美觀。教師的責任是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然后去放大,鼓勵學生按照自己本來的樣子更好地發展,不是非得按照教師的喜歡加以糾正不可。要突出“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學理想目標。
2.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觀。寫作是用筆表達內心感受與思想的過程,而不是單單堆砌語句,或羅列事件記流水賬,更不是虛假地表達一些違心的意愿。要讓自己的筆成為心靈的展示窗,學會用流暢明白的語言文字書寫自己的思想,讓別人能共同分享自己的故事與感受。學生只有真正明白寫作的目的和意義,才能主動學會如何寫作。
3. 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情感因素。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篇課文,應根據教材本身所含的人文理念和情感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以情動情,再以朗讀為契機,再現聲、景、情之美,從而調動學生的感情,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學熏陶。累積到一定程度,當作文的命題觸發記憶中的情感時,就會產生靈感和躍躍欲試的寫作沖動,自然便覺得作文不再是件難事。
4. 教師應以自身的體驗來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如果一個語文老師自己喜歡寫作,有創作的經驗,平時又注意用自己的文章去感染學生、喚醒學生的意識,那么,就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作文興趣,學生當然也樂于作文了。試想,如果連語文老師自己都不喜歡作文了,又拿什么去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呢?
5. 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師一方面應引導學生以自我的心靈之眼觀察生活的原貌,不但要看到生活的“向陽面”,而且也要注意到生活的“陰暗面”,不但要面對生活的表象,也要透視其間深蘊的生活真諦與本質;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在完成課業之余,踴躍投身圖書世界,擷取閱讀的精華,或奔向大社會,大自然,去發現生活的真諦,以豐富知識,拓展視野,增長才干。爾后勉勵其多練筆,讓他們全憑自己的意愿喜好去抒寫生活,評說是非,做到“吾筆寫吾心”。
6. 引導學生在平淡中創新。一滴水可以折射七色的陽光,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物或事件,會有不同的現象與感受。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于平凡中見真情,于平淡中品趣味,注重生活細節的觀察,同時動腦思考,用心體味,讓學生學會發現新視角是創新寫作的基礎。
7. 重視“真”。我們應引導學生真實地再現生活的底蘊,真誠地擁抱生活的真意,讓學生之作真正做到“有真意,去偽飾;少造作,勿賣弄”。我們應鼓勵學生寫真情之作。同時,對于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各種思想觀點和各種風格特點,教師應珍視學生獨特的個性感悟或感受,采取包容的態度。
8. 培養學生寫隨筆的習慣。堅持在每篇課文的學習中滲透寫作,以同主題的形式,讓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將自己經歷的、可以感悟的東西寫下來,即使是幾句話,也是學生的真情之筆,是非常有用的。讀寫結合,培養學生寫隨筆的習慣,這樣可以積累精彩的文本語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9. 注重寫作后的重構。寫作是一個對知識重新組裝的過程,勞動量大。學生在最后定稿時,已經盡力了,但是,因能力、水平有限,實在無法進一步突破。在批改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作品的不如意之處,并在原來的基礎上刪改、精簡、重構,直到發揮出最大潛能為止。這樣一來,學生容易獲得成功的喜悅,自豪感油然而生,寫作熱情自然會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