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正如前蘇聯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樣:“教學方法是由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運用的協調一致的效果決定的。”即教學方法是受教與學相互依存的教學規律所制約的。
一、明確教學目的,改進教學方法
現行初中數學的教學目的,就明確提出了要“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要讓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
1. 激發學習動機。即激勵學生主體的內部心理機制,調動其全部心理活動的積極性。首先,以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其次,以我國在數學領域的卓越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激發學習動機。再次,挖掘數學中的美育因素,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2. 鍛煉學習意志。心理學家認為,意志在克服困難中表現,也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中發展,困難是培養學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數學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安排適當難度的練習題,讓他們在獨立思考中獨立解決問題。
二、努力抓好課堂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互動過程。師生均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
1.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長期以來,許多學校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即只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而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做到:①課堂上多給學生留出一些自主學習和討論的空間。②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在于教學生去學,既要幫助學生學會,也要幫助學生會學。這樣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進而不斷提高數學教學效果。③運用探究式教學。教學中,在教師的主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從而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2. 將“開放式問題”帶入課堂。數學教學中將開放式問題帶入課堂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探索,也是當前數學教育的發展潮流。數學開放式問題的顯著特點是其思考空間廣闊,思維活動的自由度較大,學生的思維活動易于展開,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更多,它具有與傳統封閉型題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有其獨特的效果。數學開放式問題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能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條件,有利于培養學生“開放式”的數學思維和開拓進取精神。
三、創新教學方法
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于這一新數學教學理念,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改革或創新我們的數學教學方法。
1. 師生共同探究,學生主動參與。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教學模式。
2. 學生分組交流,師生互動總結。此方法以教學內容為媒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展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例如講解“整式的加減中的同類項”時,教師就可較好地實施這一方法,如以下面的方式進行設計:在上課時先拿出幾小袋硬幣,要學生們數一下各有多少錢,結果出現:
學生1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中拿出來,邊拿邊加數:5角,1.5元,2元……(三分鐘后報出共8.3元)。
學生2把1角的硬幣10個,10個的拿出來,把5角的2個,2個的拿出來……(二分鐘后報出共8.3元)。
學生3把桌上的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一分二十秒后報出共8.3元)教師設問:哪一位同學數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錯,為什么?
學生異口同聲說出:“學生3既快又準,因為采用了分類計數。”
至此,教師點出:“在數學中,對整式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那就是——同類項。”
3. 結合生活實例,突出所學知識的運用。可采用這種方式:問題實例—分組研究—探索分析—歸納結論。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個結論作出積極的評價,并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極力鼓勵學生提問題,并采用適當的方法及時給予答復,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上進的熱情。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