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生
作文是培養學生熟練運用語言文字,準確表達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看法和主觀感情的一種綜合訓練,是衡量語文水平的標尺之一。而中學生一提起寫作就感到畏難,究其原因是由于各種因素造成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閱讀,觀察生活,積累寫作材料,學以致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留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獲取材料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化”的作文訓練,所強調的是學生寫作時要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真實感情。因而我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學生在寫生活中那些讓人感動、贊賞,或令人不滿、傷心甚至氣憤的事時,他們傾注了真誠而濃烈的感情,因此,一篇篇感情真摯,內容生動的文章自然地產生了。“觀察,觀察,再觀察”,只有留意觀察生活,熱愛生活,邊思考邊觀察,做到關心周圍的人或事物,才能獲取寫作材料。如指導學生“寫自己身邊所熟悉的人和事”這類文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因而學生作文時涉及到的內容很多,主要有:一是家鄉新貌;二是校園中發生的事,如校會班會,體育競賽,文藝匯演,課內學習,宿舍生活等;三是同學之間發生的事,如同學情誼等。通過作文訓練,大部分學生體會到只要留心觀察生活,便處處皆文章。又如近年來,學生耳聞目睹了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指導他們寫反映家鄉新貌一類的作文時,啟發說:哪些事物最能反映改革開放的成就?哪些地方體現人民高尚的精神風貌?學生習作時,大多數會有重點地取舍材料,對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質去寫。有的文章從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寫出農民富裕了;有的文章記敘了村干部帶領村民致富的事跡;有的又寫村委會籌建文化站、圖書館,辦起了卡拉OK廳等文化、娛樂場所,以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等。學生能以準確充實的材料、生動的筆調、飽滿的熱情,去歌頌改革開放的成就,反映家鄉新貌。
二、堅持寫日記,不斷地積累寫作材料
多年來,我堅持指導學生寫日記,要求學生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如實地記錄下來。并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全體學生,發現其優點,及時肯定表揚,尊重學生的勞動,建立激勵機制。當學生的付出有了收獲時,他們會對自己所做的事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而堅持寫日記,不斷積累寫作材料。
三、營造濃郁的氛圍,創建班級生活“語文化”,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極性
班級生活“語文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語文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要養成時刻吸收語文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語文,學習寫作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勤于觀察,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并應用到寫作實踐中去。如2000學年度,我擔任初三(4)班語文,開始發現學生的寫作能力差,怕寫作文。為改變這一被動狀況,首先要求學生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摘錄關于生活的材料,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為主要內容,接著提議每月辦一期壁報,主題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一要求提出來,學生感到難,覺得不可能辦好。我經多方征詢學生意見,并與學生展開辯論,最后,多數學生認為有信心做好此項工作。在這過程中,連平時最不喜歡作文、最不好意思發言的學生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首期壁報辦成了,內容豐富多彩,學生有的摘錄,有的自己動手寫生活中的人和事,排版布局合理且配以美觀大方的插圖,可謂圖文并茂。經耐心引導,連續一學年來,學生能每月出版一期壁報,越辦越好,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學生的供稿由原來的多摘錄變成了后來的自己寫生活中的人和事。因此學生的寫作興趣濃厚,積極參與寫作,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參與學生的生活中,我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生活情境:利用周會課發表對壁報的評論、評論班級生活,召開主題班會及學生座談會等。在“語文化”的班級生活中,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濃厚,并能在學習中主動積極地寫作。
經過以上指導,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地觀察生活積累寫作材料,寫觀察日記,并應用到寫作實踐中去,由怕寫作,無話說,到有話說,說不完,不說不快,從而消除了寫作的畏懼心態。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