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潔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教學信息交換、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地參與教學過程。
一、營造有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課堂氛圍
首先,教師應真誠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真誠地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上暫時落后的學生,教師更要給予鼓勵和關心。教師應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而且親切的目光面對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注的,從而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一個愉快輕松的課堂氣氛。
其次,要在教學中運用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求異,形成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萌發的悅納性氛圍。歷史學科因其傳授的均為過去的事情,所以容易引起學生簡單地接受固有的定論,因此要引導學生不迷信書本和因循已有結論,能運用辯證、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用懷疑求異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鼓勵那些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觀察、思考、理解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生,使他們得到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沖動的機會,將學生從簡單的“吸收——存儲——再現”的學習過程中解放出來,自由探索、標新立異,百家爭鳴,進而實現“探索——轉化——創造”。
最后,讓學生擁有“試一試”的機會,變“我講你聽”、嚴守紀律的被動接受的填鴨式為“你聽我講,我也聽你說”、“你問我答,我疑你釋”的生動活潑、寬松自由、主動探索、平等交互的課堂教學氛圍。
二、創設有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的問題情境
思維能力的培養,總是從問題開始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中學生喜新好奇、興趣較廣的心理特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以帶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除沿用一些常規的、簡單的問題來解決的同時,更應創設一些有利于培養、激發創新意識的情境,可以是一種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可以是一種現實生活的假設,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表及里地作出回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分享成功的喜悅。
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最難且最重要的環節是如何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只有使學生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合乎事實地表達出來,亦即提出問題才有可能進一步引導他們進入學習的后續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三個層面提出問題,第一,當前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第二,已經學過的知識的各分支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第三,學科之間的聯系與差異。提出上述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把新知識與舊知識,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發現內在聯系,求得透徹理解,形成全面的知識結構體系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質疑、探究的有效學習策略。
三、探究有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學習方法
我們強調為學生營造有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氛圍以及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并不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唯我獨尊,散漫無序,更不是教師袖手旁觀,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從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探究知識的過程掌握知識,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
高中學生一般年齡為15~18歲,他們的身心急劇變化,正走向成熟。學習的內容更加復雜深刻,生活更加豐富多采。而由于現在的青少年與父輩的溝通相對較少,自以為是和任性的情況較為明顯,對空洞的說教極易感到厭倦,希望什么事情都能夠自己動手試一試。但由于知識的積累和人生閱歷的欠缺,任其發展無疑會走許多彎路甚至是走向錯誤的道路。因此,還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必須有教師的引導。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點應該在什么地方?學生在學習上最缺乏的是什么?本人認為,他們在學習中最缺乏的不是勤奮,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學習方法的歸納和積累。正是由于在以前的教育模式或方式中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傳授,教育界中的“授之以漁”呼吁已經發出了多年。我們應該更進一步,不僅要能夠“授之以漁”,還要引導他們培養在自主學習中探究知識的方法,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通過探究知識本身和知識的形成。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具有創造性素質人才的教育目的。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