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容
導入是新授課的第一步驟,又是通過復習舊課知識,學習新知識的橋梁。教者導入設計合理,運用靈活,將對學生學習新知識起到重要作用。
一、以舊引新導入。以舊引新是指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引出新的知識。以舊知識作為橋梁,使學生知識不斷遞進,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如教比和比值時,可以從倒數、除法習題引入,再把除法算式化成分數形式,從而引出比的概念,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找準新知識的切入點,使新舊知識建立合理、恰當的聯系,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找準新知識的切入點,使新舊知識建立合理、恰當的聯系,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這樣導入新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以舊引新的“導”,要注意訓練題既要有利于學生充分運用已掌握的舊知識點“穿針引線”, 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又要考慮到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不能過于降低學習和探索思考問題的坡度,使他們覺得興味索然。復習舊知識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溫故而知新,為解決新課的重點服務。可以嘗試采用小黑板、卡片、紙條、多媒體等教具進行教學,這能讓學生一目了然。
二、類比導入。類比式導入新課是指依據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由一知識想到另一知識的引入方法。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從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引入,讓學生先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把左邊部分平移到右邊后,轉化成了長方形而且面積不變。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那么因此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可不可以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呢?學生不難由推導方法的類比而獲得公式。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新課。這樣引入,學生能積極地主動學習,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三、設置懸念導入。所謂的懸念,通常是指對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和現象的關切心情。設置懸念導入法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二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出示題:小東今年12歲,但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對問題產生了“疑”,心里產生了懸念。這種疑制成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渴望、興奮,想知道究竟,而這種狀態正是教學所需要的“憤”和“悱”的狀態。學生在接下來的對話討論中領悟到不是每年都有365天。教師順勢提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就知道了。于是板書新課題,新課就在熱烈的氣氛中開始了。
四、故事式導入。故事式導入新課是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具有新穎性、趣味性的故事來引入的方法。這種形式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興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和學習密切相關。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是智慧、靈感的源泉。一個人對某一方面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還會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去探索,去創新。正所謂“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一節課,導入新課尤為重要,要想吸引住學生,那么“開場白”一定要新穎生動,這樣才能把學生領進“學”的世界。以我教的“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為例:同學們,今天是小豬嚕嚕的生日,小動物們參加了小豬嚕嚕的生日聚會,小豬嚕嚕為小動物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在生日聚會中,小豬嚕嚕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你們能幫它解決嗎?試試看,小兔吃了4個蘿卜,山羊吃了6個蘿卜,比一比,想一想,誰吃得多?多多少?怎樣列式?然后,讓學生自行討論回答問題,這樣一個故事的引入,為下面的新課提供了情境。在教新課時,可再續情境:小鹿也來參加小豬的生日聚會,你們想知道小鹿吃了多少個蘿卜嗎?出示:小兔吃了4個蘿卜,小鹿吃的比小兔多3個,小鹿吃了多少個?你們又能幫它解決嗎?用你們的學具擺擺看。有這樣動聽的故事,就把學生領入了“想學”的境界!這再也不是以往我們強調的“你要學”的理論觀點,而是“我想學”的教學觀點。
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做到導之有序,導之有法,導之有理,導之有度,就能把握知識的連續性,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