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濤
一、用正確的道德價值引導教學工作開展
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榮譽觀指出,要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之所以提倡艱苦樸素的精神,有三個層面的原因,一是國家層面所決定的,在目前發展水平,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因此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二是企業經營層面所決定的,一個企業要適應并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無論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還是提高生產效率、拓展發展空間等任何一個環節,都與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居安思危、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責任意識緊密相連。三是個人生活層面所決定的,艱苦奮斗不是反對生活享受,更不是排斥物質利益追求,而是提倡樹立正確的勞動就業觀,自主擇業,競爭就業,艱苦創業,通過辛勤勞動來開拓新的生活取得成功;提倡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量入為出,勤儉節約,理性適度消費而不盲目追逐名牌奢侈浪費。
誠實守信、競爭創新、誠實守信是維持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人人都必須遵守的一項最基本的道德準則。誠信經營是企業樹立良好信譽和形象的基石,更是企業最起碼的社會責任。企業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漠視社會責任,假冒偽劣,棄信毀約,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最終被逐出市場。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誠實守信是社會的商品流通、合同契約履行和現代金融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沒有有效的竟爭,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就會沒有活力,沒有效率。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競爭也有規范要求,毫無約束的無序競爭,只考慮各自利益最大化,結局只能破壞游戲規則和造成市場體系混亂。
二、探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徑
1. 在思考經濟現象中提高道德認識
經過我們長期的教育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學生對經濟現象會形成一定的道德認知,如對拜金主義的反感、對不誠信的憎惡等。將這些感性的認識上升為理性的道德信念,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些經濟現象作深入的分析和反思,使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對經濟生活中是非、好壞、善惡的正確態度和評價,切不可把一整套抽象固定的道德標準硬灌進去。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簡單地將“穿名牌”、“貸款消費”與“艱苦奮斗”的道德要求對立起來就難以讓學生信服,甚至會引導學生說假話,削弱品德教育的效果。再如,面對“毒牛奶”等食品安全事件,教學中除譴責個別企業唯利是圖、強調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外,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此類事件屢禁不止的深層次原因,反思自己如果置身那樣一個環境,能否堅守作為社會公民的道德底線,恪守良好的職業道德,這樣就會極大地促進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升華。
2. 在揭示經濟規律中發展道德思維
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時,往往很難簡單地用是與否、善與惡去評價。在《經濟生活》教學中發展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關鍵是使他們在道德價值多元化的現實背景下,面對經濟活動中多樣的道德沖突,能夠理性地作出取舍和選擇。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提供或設計一些包含道德兩難的經濟生活案例,引導他們在對道德沖突的思考和討論,提高自身的思維和決策能力。例如,在匯源果汁被可口可樂全資收購事件到底是正常的商業行為,還是出賣國家利益和民族品牌的背叛行為?對此問題的討論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經濟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使學生更加自覺地意識到現實生活的復雜性,更深入學習《經濟生活》里面的經濟知識。同時也使得同學們知道把正常的商業行為上升到關系 “愛國”“民族”的高度,甚至對其進行狹隘的道德譴責,既違背經濟規律,也不符合市場經濟道德發展的要求。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