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旭
開設道德銀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但細想想就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方式在理念上不科學,在操作上難執行,更像管理者的一場作秀。
教育理念的缺失導致操作的不科學。先不說學生的所作所為是否都能被清楚地劃分在好與不好的圈里,單說事件本身被賦予的加、減分值這一做法就是極端不科學的。同樣是撿到財物上交,拾到10元和拾到100元的行為各取多少分值?同是打架,與同學發生摩擦和欺負小同學而被扣分有所區分嗎?生活中還有很多不曾設想的“好”“壞”事情沒被“劃價”,學生做出后該作何處理?因為理念的設計違背了教育規律,操作時也必定出現諸多混亂的現象。
將“道德富翁”標榜為學校德育的成果更是不可取的 。排名現象是教育領域里的頑疾,多年來一直備受詬病。語、數等學科排名尚遭非議,更何況用道德的名義為學生貼上優秀與否的標簽。注重終結性評價,輕視形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反映的是該校教師教育理念的集體缺失。
用“道德銀行”這種單一的教育方法若能應對紛繁復雜的德育問題,那教師的專業素養還有存在的價值嗎?德育需要教師言傳身教的感染,也需要適時抓住教育契機巧妙地進行引導、點化。對學生個體差異的理解,對事件細致入微的處理才是德育的正道。如果說德育真有什么捷徑,那就一定是教育者要遵循德育的規律,而非開設“道德銀行”這樣的簡單的數字游戲。因為,“道德銀行”這一形式,說到底還是外部的壓力與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