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林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師已經越來越少地提到差生這個字眼,而是把他們稱為“潛能生”“學困生”“后進生”等等。新課改強調以人為本,其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把眼光轉移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關注他們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因此,我們應特別重視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一、培養學困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有很多,如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等。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對學困生加以特別的照顧。如,回答問題、上黑板板演方面,只要有人舉手,就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感到在教師心目中自己有與優生一樣的地位,對能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如果回答不正確就及時給予啟發引導。
二、讓學困生增強自信心與創造力
學困生也有閃光點,教師應幫助其發現自身長處,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造環境,讓學困生積極參與,不斷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之享受成功的樂趣。成功可激發學生的動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從而使之步入成功—自信、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環。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要求人人參與,組織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共同進步。同時開展靈活多樣的交流活動,鼓勵學困生勇于探索科學知識,在活動中積極表現自己,多給他們發言機會,使他們拋掉自卑,不再膽怯,從此昂首向前。
三、使學困生感受到自覺學習的樂趣
針對學困生的作業設計,應突出作業的層次性、趣味性。為他們提供少而精、易而新、既不是很難又需要動腦的作業,使他們有能力去完成。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應多用嘉獎或鼓勵性話語肯定其微小的成績和進步,使他們感受到勞動的成果,從而提高做作業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并由此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在實施素質教育,推動課改工作順利進展的過程中,教師應從方法、態度、情感上偏愛學困生,不斷感化激勵他們,應以自己高尚的思想、行動,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無論在課內課外,都要抽時間、找機會輔導他們,與他們多交流,并隨時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以賞識的心態消除他們心理上的自卑和障礙,促使其不斷發展、進步。
四、關心幫助學困生,就要與家長密切配合
我覺得學困生自己想要改變的時候,家長卻不聞不問,這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讓家長與學校共同關注學困生的轉變。教師只有隨時和家長保持聯系,學生的學習才會更上一層樓,有進步時,學校、家庭共同表揚,使學困生真正體會到父母的關心,感受到學校里老師、同學的幫助。他會覺得不再是被冷漠、歧視的對象,從而激勵自己奮發努力,不斷進步。
總之,注重在平時教學中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努力為學困生創設輕松學習的條件,盡可能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整個教學過程應融入教師、學生、家長和諧愉快的情感,讓學困生全面參與,在互幫互學的氛圍中主動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作者單位 青海省化隆縣第一小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