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芬
[摘要]羅杰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適合指導初中數學教學。在日常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因人備課,分類教學;多組練習,自主選擇;考試靈活,激勵進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教學
羅杰斯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改革者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的教學觀的基本要點是:(1)相信人具有自發學習的天然傾向;(2)認為教學的價值不是單純為裝備學生的知識,主要是發展學生的創造力;(3)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的職責不是“教授”,而是“促進”學習者自我潛能的實現。
傳統教學忽視個體內在的潛能,把學生單純看做接授知識的容器,并把教學的主要目標放在裝備學生的知識上。而羅杰斯的教學觀針對學生的自我價值實現的傾向和科技高速發展,信息爆炸式增長的現狀提出教學目標應是:(1)以人的本性為出發點;(2)以發展創造力為核心;(3)以形成獨立的個性為歸宿。羅杰斯的理論切合時下教學改革的核心,加強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初中數學教學高效化之路。
一、 因人備課,分類教學
傳統的教學中,備課是以教綱及教材為中心,所強調是這堂課或這段時間要完成的知識點,要講授的內容。這是“備書”,不考慮學生的能力差異。而筆者的做法是根據所教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所受能力進行分類備課,如數學能力強與教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所接受的知識和能力培養的等級是不同的。不是“因書備課”,而是“因人備課”。
在課堂教學中,把課堂45分鐘分為兩個時區,前30分鐘主要介紹和傳授基礎知識,要求全班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消化,力爭全體學生能基本掌握和領會(個別特殊學生除外)。后15分鐘是知識提升或擴散,主要針對數學能力強,渴望進一步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學生,授課方式以啟發和探究式為主。而對于一部分數學能力較差的學生允許他們自主選擇聽課,自己鞏固剛學的基礎知識。這樣一來,不同數學能力的學生都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都能聽懂,而不至于出現“消化不良”或“吃不飽”的現象。
二、多組練習,自主選擇
數學是科學性強且抽象的一門自然學科,課后加強鞏固訓練,高質量完成教學習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初中生而言,面對教師無區別統一布置的習題,部分學生力不從心,有部分習題無法完成。日積月累,小部分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部分教師百思不解:“為什么自己教學非常嚴謹,但仍有少數學生數學成績越來越差?”其實不是教師教得不好,也不是學生自主放棄,而是教師“因書而教”而不是“因人而教”,再加上所布置的鞏固練習是針對中等學生而選定的統一模式,對于一些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有點“高不可攀”,從而引起“消化不良”,進而厭學,對數學產生畏懼情緒。因為課后作業是分組設計的,一般分為A、B、C、D四組,都是圍繞所授知識而設計的,只是對應的難度和深度有區別,所以學生都能找到適應自己的練習組別,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些習題解決好。有部分教師擔心,學生不求上進,專選擇較為基礎的練習進行解答。恰恰相反,從學生的心理而言,學生是積極向上,也樂于挑戰自己的。因而筆者一開始反復強調,學生要理性選擇,絕不可盲目攀比,一段時間后,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找準了自己的定位,課后習題解答的效果良好,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關鍵是學生不畏懼教學,也在學習中找到了興趣和成就感。
三、考試靈活,激勵進步
利用考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找出不足,是一種常規手段,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傳統的考試一定是全體學生都要面對同一張試卷,結果是部分學生的考試成績偏低,容易對那些低分段的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因為這部分學生中,很多學生還是比較認真學習的,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一定的回報,分數是對自己努力的一種肯定,也是激勵再進步的一個節點。傳統的考試試卷對出題教師的要求非常高,要檢測優秀生的狀況,還要考慮提高差生的程度,其實要兼顧全體學生是非常困難的,其結果是要么難度過大,要么偏容易,缺乏檢測科學性,檢測的效果也打折扣了。因而必須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考試。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