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怡
摘 要:教育改革目前是我國教育領域中面臨的新型難題,為此,各地都在尋求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綜合素質人才。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于德育課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而德育課的教學方式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缺陷,新型的課標要求就需要一個新型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教學改革;德育課;創新;素質培養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進行教授為主,而新型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應當將課堂還給學生,僅僅發揮其引導作用,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自我發現知識,自動汲取知識以及享受這一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以及組織,為學生的學習創造幾乎,給予學生最大的空間以及潛能的發揮條件,將課堂的氣氛調動起來,培養學生勤于思考主動合作并善于探究的能力。
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德育課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活動,各個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匯總都必須修習的基礎課程,是從政治、法制、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指導和創業、心理等多方的角度進行綜合教育的基礎。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必須要從德育教育著手,但是,目前在我國的教學領域中,德育課教育的境地較為尷尬。首先,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得大多的學生在專業技能課程的注意力較多,對此類思想課程的輕視心態較為突出,很多學生認為德育課是不重要的課程,對將來的就業和考試沒有影響,因此很少主動積極的對德育課產生學習的激情。厭學、逃課以及上課睡覺和做其他事情的現象嚴重。其次,學校對于德育課的重視程度也很低,教師得到培訓以及學習的機會少,因此對于教學技能的提高程度也相當有限,課堂講課枯燥乏味,內容單調。更有甚者,德育課成為了自習課,德育教育有名無實。筆者作為德育教師,從事德育教育多年,想通過自身的工作經驗以及想法對新課改的德育課改革作出一點貢獻,希望可以從實質上對德育課的教學質量進行加強。
教育界中對于創新式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多種多樣,但是從根本上講都是在與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習者對于學習內容的興趣,新課程標準對于課堂教學的要求較之以往出現了很多人性化的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加強,課堂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并且要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并通過對學生的個性以及表現的差異,給予不同的對待。讓教師從傳授本領的角色中跳出來,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和促進,最大限度的將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和領悟的能力進行培養,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匯總,能夠自主的去理解和掌握知識,這樣才能更加靈活的去應用所學到的只是。下面就具體論述一下如何才能做到活躍課堂氣氛。
1 通過生動的事例
社會發展越來越向著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人才的需求上更趨向于復合型的人才,具有著多方面的能力,企業在對人才進行選聘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到人才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會對人才的道德修養以及溝通表達能力進行考驗。德育課則是對人的社會實踐能力的一種培養的重要學科,因此教學中要將課程可實踐相互結合起來,將知識貼近社會生活以及時間活動中,不僅僅要讓學生從書本上掌握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將這種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幫助學生去建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和世界觀。筆者在教學中就將此觀點做為出發點,通過在課前安排同學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以及對濕濕進行演講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主動的關注社會的要點新聞。教師則是在學生演講后進行點評和簡析。通過這種活動,學生就會逐漸的養成主動的去讀書看報以及瀏覽注意新聞的習慣,達到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以及時政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這在于對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上。這種過程就是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
2 通過案例講解知識
教師讓學生自己去辨析、歷練、探索,去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手段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教學方式才能夠真正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起來。而教師則要通過一些積極的方式對其主體意識進行鼓勵和激發。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進行培養。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人心,德育課的教學內容有了很大的改進,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創設了很多情境,設置了體驗與探究題,教材還注入了許多生動活潑、貼近中職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使得德育教學逐漸走出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死胡同。所以,身為教師一定要走近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解讀給學生最真切的情感體驗,利用創境激趣、體驗與探究,讓學生滲透到情境、案例中,展開討論,深入研究,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思想的共鳴。例如:在“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課程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道德、掌握法律常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和法律的作用,用道德來自省用法律來律己,教學過程設計了“創境激趣”、“引思明理”和“體驗探究”三個學習欄目,讓學生在參與活動、合作探究交流中加深體驗,獲得正確的認識,感悟人生。
3 轉換角色,轉變方式,合作探究,投身實踐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新課程的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德育課教學教師如果不積極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必然被時代所淘汰;而且德育課本身理論性強,趣味性不多,如果不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學生在學習中會感覺枯燥乏味。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靈活運用案例解讀法、情境分析法、討論法、多媒體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工廠等各種社會資源,將理論同實踐相聯系,使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程教學重在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在自主活動、合作探究中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性探究學習。首先,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實現教師-學生的互動,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與學生平等對話,深入交流,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便于合作。其次,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實現學生-學生的互動。只有學生之間的互動,彼此之間和諧合作,才會形成正常的教學秩序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否則課堂討論、課堂合作就會處于無序與松散狀態,無法實現學生在探究合作中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最后,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社會資源,組織學生搞好課堂內外的合作與交流。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職學校的學生需要全面提升自我素質,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德育這門課程就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萬生認為,“課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節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身為德育教師應不斷挖掘新的教育資源,尋找新的教育支點,拓寬教育途徑,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可在教室外進行教學,進行調查、參觀、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也可把各種社會資源請進課堂。
4 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德育課課堂教學,教師要從精心設計“教”向精心設計學生的“學”轉變,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會讓課堂“活”起來,從而提高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