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珍
摘 要: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和求助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自我調節方法,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認識心理不適應狀態或心理異常現象,并能探求應對的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在智力和人格方面得到主動、健康的發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教師,要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促進教育質量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課程時要做到“五個到位”。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五個到位
1 觀念到位,確保職責任務明晰
很多老師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上存在一些誤區,比如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測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設心理課等等。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老師如果為了班級榮譽,片面追求升學率,采取一些不當的措施,如體罰或變相體罰,就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造成他們抑郁、消沉,久而久之,甚至產生一種逆反心理與情緒,以致心理失常。所以,作為老師,要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基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要自覺樹立“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讓每一個學生獲得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長”的素質教育理念,用愛心、用責任心去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2 角色到位,確保以人為本理念得到強化
教師面對的學生是人,是發展中的人,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現實中,學生心理負擔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有學習上的,也有生活上的,單單學習上的就有很多方面,膽怯引起的,學習遇到困難造成的等等。因此,教師要付出自己的愛,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多種身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緩解學生的壓力,減輕負擔,讓其適應學習環境,更好地學習。教師要做指導者,指導學生進行心理的自我調節,形成自我教育機制。教師要做監督者,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要做調解者,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教師要做傾聽者,疏導學生的心里煩惱。教師要做感染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思想水平、人格魅力和學識水平去影響學生。
3 能力到位,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教師的素質是搞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證。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以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為出發點,以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為基礎,采取恰當的問題解決策略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要懂得心理學,掌握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的技能技巧,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和疏導方法,具體說應當具備三個方面的基本素質:一是教師自身心理健康,具有人格魅力;二是具有較高的心理學知識水平和很強的運用能力;三是要有敬業的深層動力,樹立新型的教育觀。此外,教師還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科學管理,特別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與人的全面發展和與各類學科教育的關系。
4 行為到位,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教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課堂教學主渠道,優化課堂心理環境:教師要積極探索“和諧、民主、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主動學習;教師要以飽滿、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課,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勵學生的情感;教師要通過“微笑教學”,表達對學生的愛心和期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增強理智感、發揮創造性;教師要利用或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注意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過程充滿生機和情趣。教師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于外向的學生,要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并要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對于內向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他們交流。
5 延伸到位,促進“問題學生”盡快轉化
“問題學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問題學生”在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反復或倒退,教師應既要看到“問題學生”的進步,也要正確看待“問題學生”的反復現象,不斷給他們敲響警鐘,不斷鼓舞他們進行自我競爭、自我挑戰,在反反復復的過程中把“問題學生”引上前進之路。一是寬容,用博大的胸懷容忍“問題學生”的缺點和問題。二是找尋“問題學生”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三是高度關注“問題學生”,最大程度的了解他們的長處和短處,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潛能。四是定期家訪,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何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初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
[2]魯保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與模式簡析[J].教學與管理,2009.
[3]朱蕾.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