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課題經費資助項目:12JK1037
摘要:我們在傳統皮影藝術的調研中深切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科學的創新和發展。隨著數字化技術在社會生活生產各個領域中的應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變化來適應時代的需要。簡而言之,就是將民間元素現代化,現代元素民間化的一個過程。
關鍵詞:皮影;動漫;創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藝術
1背景
皮影之源,據考證始于1500余年前的陜西長安。是一種融合了繪畫、雕刻、影象、表演及唱白為一體的特殊藝術形式,陜西皮影作為中國皮影藝術的一個代表,是我們陜西地區也是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有1000多年歷史的傳統藝術,陜西皮影不僅歷史悠久、造型完美、風格獨特,而且刻工精細、劇目繁多、唱腔豐富,在全國首屈一指。歷史上,這里曾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民風、民俗十分濃郁,文化積淀非常深厚。民間美術歷時數百年,保存了許多完整、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素有“民間美術之鄉”的美稱[1]。早在清朝初年,這里便成為我國西部皮影藝術的中心,到晚清進入鼎盛時期。 在陜西,皮影戲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無論是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廟會敬神,還是喬遷新居、小孩滿月、老人做壽,都要演上幾天皮影戲。曾經皮影戲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
2皮影藝術的現狀
傳統皮影藝術到了今天,由于文化的多元,價值的多元,娛樂方式的多元,使皮影戲逐漸被淡漠。對于皮影沒落的原因之一,一位長年拍攝皮影藝術作品的記者如是說,“皮影戲最初在農村無論嫁娶壽喪、節慶豐收,都會請戲班子搭臺唱影熱鬧一番,但是隨著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比如年輕人的婚禮,更喜歡卡拉OK等更為時尚的方式,也因為皮影戲比較嚴肅,所以現在只有老人的喪事才會愿意選擇皮影戲,其他活動選擇皮影戲的人就越來越少了[2]”。群眾基礎的萎縮在深層次上是皮影功能存在的弱化甚至消亡造成的,目前傳統皮影處在一種后功能期,即傳統皮影賴以產生的物質基礎逐漸在消亡。
3皮影藝術的保護
面對傳統皮影藝術的沒落,各級政府做出一系列措施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陜西華縣是中國皮影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皮影藝術的保護,華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和補助政策:從2006年起對“德藝雙馨”皮影戲老藝人發放補助;建立皮影文化產業一條龍等等。產品從單一的皮影工藝品向多樣化邁進,形成掛歷、桌歷、皮影戲光碟、磁帶、畫冊、撲克、口杯、工藝地毯、書簽等八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目前正在進一步著手研制開發皮影航空紀念品、仿古皮影、皮影刺繡服裝、賓館裝飾品、兒童皮影游藝產品、皮影個性化郵票等系列新產品,尋找新的途徑和市場。的確,社會對皮影藝術的利用是充分的,是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但我們在調查后發現,市場規律在傳統皮影的保護和利用中發揮了作用,產生了較好的效益,這種效益吸納了許多的皮影藝人投向了皮影利用的領域,也指導著更多的青年從業者的選擇。但這樣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藝人和青年投向了經濟效益好的皮影保護的副產領域,而傳統皮影這個母體由于市場導向的作用,在各個方面尤其是藝人和傳承人方面被不斷地抽空[2]。在保護環節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首要的是藝人,藝術要靠人來承載,沒有了人,什么也沒有。我們中國很多民間文化是口頭傳承,即他們的傳承方式、資料、音響都是輔助的。對于藝人,首先是保護好現存的藝人。其次,更重要的是培養下一代藝人,因為,只有傳承下去的民間藝術才具有生命力。
華縣政府如此重視皮影藝術,但皮影藝術的未來并非就能良性發展下去。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華縣皮影目前仍面臨老藝人不斷減少、年輕一代后繼乏人的困境。那么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4傳統皮影藝術的現代傳承方式
任何傳統藝術,作為人類特殊的精神創造,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和生命鏈,在這里蘊含著生命的全面意義。因此,確實要維系和增強一種傳統藝術的生命力,必須探詢它的基因譜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靈魂和脈搏,從而從源頭上準確認識,精心保護[3]。傳承“皮影”藝術,首先要保護那些在時光中逐漸佝僂的老藝人。有了他們在,皮影才是鮮活而生動的,有了他們在,我們才能感受到皮影所帶來的深沉與厚重,才能感受到皮影這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深處的根脈所在。因此應加大老藝人對新藝人的藝術傳承力度,政府應制定更為切實可行的措施來保證新藝人的工作價值。但是用制度措施來促進藝術的傳承,始終是治標不治本,任何一種藝術如果沒有吸引觀眾的價值,那么它必將走向衰落。
我們在傳統皮影藝術的調研中也深切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科學的創新和發展。在調查中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其實也喜歡皮影,但不看,因為他們只能看到皮影的形式、音樂,看不懂內容。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看了一輩子戲,也沒有看懂一出戲。因此一種藝術要想長青下去,必須要有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形式、新內容。傳統藝術需要保護,同時又要對傳統藝術進行改良。其實傳統皮影從漢代產生至今,已經經過了多次的改良,近代最大的一次改良就是隨著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而誕生的京劇的影響,京劇臉譜融入到了皮影頭茬的樣式,使得皮影角色中也產生了“生、旦、凈、丑”之分[1]。
時至今日,隨著數字化技術在社會生活生產各個領域中的應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將產生相應的變化來適應時代的需要。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將民間元素現代化,現代元素民間化的過程[4]。例如:與數字技術聯姻,選擇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藝術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的原有的鏤空花紋,表現在平面化的數字動畫作品中的時候可以轉化成紋飾。皮影的原材料是牛羊皮或驢皮,而在與數字化技術結合的情況下,通過計算機我們可以模擬出布紋、布料的質感,但是為了保持傳統文化的韻味同時豐富畫面語言,可以對皮影的顯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對其他的配件或布景進行技術上的改進,比如讓旗幟或植物在風中飄揚的更生動[1]。
下面以皮影與現代數字動畫結合為例來說明:
皮影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動畫,將現代數字動畫與皮影結合起來,現代動漫與傳統皮影藝術的結合不僅能夠提高中國動漫的文化底蘊,還可以起到弘揚傳統藝術的作用,更將傳統藝術中無形的東西通過動漫讓更多的人去理解。現代動漫從傳統皮影藝術借鑒造型元素,不是簡單的直接嫁接傳統皮影造型,而是提取皮影中的造型精華元素,結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進行再創造。以求達到傳統民族元素與現代動漫藝術的較好結合。
對現代動畫從傳統皮影人物造型中吸取設計元素,嘗試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借鑒創新:(1)面部造型。面部是整個皮影人物造型的關鍵和重點,在皮影人物造型中有這樣一句口訣“眼眉平,屬忠誠。圓眼睛,性必兇。線線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5]在現代動畫造型創作中,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典型造型特點。(2)頭飾。在皮影戲中,頭飾主要有發型、帽、冠、盔、巾等。不同的人物,其頭飾不盡相同,主要用于區別不同人物官階和身份。在我們的動畫造型設計中,對頭飾這樣的細節設計有些單調雷同,通常整部片子下來,人物的頭飾是沒有任何變化的。在這一方面,現代動畫人物造型有所欠缺。(3)服飾。任何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搭配與之相符的最能突顯人物氣質的服裝,而這一點在皮影戲中表現的尤為突出。(4)人物造型比例。皮影的人物比例一般為頭長的四倍或五倍,與正常的人物比例1∶8相比,其造型夸張頭部、面部重要部分,使其人物性格突出。依照皮影的比例變形法則,我們可以舉一反三,發掘出更多的造型比例,1∶3、1∶2甚至是2∶1、3∶1。在不脫離現實的基礎之上,對我們需要重點突出的部分,進行適當的藝術夸張。(5)人物造型形制。皮影的人物造型一般都采用側身五分臉或七分臉的平面形象,這有助于表現人物特征,但是略顯呆板,缺乏生動活潑的畫面效果。在現代動畫中,對同一個人物可以設計出多維造型,除了側面可以有正面的,背面的等等。在人物造型形制方面,現代動畫人物造型可以大膽的改進傳統的皮影人物側身形象。
5結語
對傳統皮影藝術真正的“保護”不應該僅停留在博物館里、在畫冊里、在光盤里、在錄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義的保護應該是讓傳統的民間文化、民間藝術形式在現代的生存環境中找尋到自己恰當的位置,重新煥發生命的光彩。也就是我們要關注傳統皮影藝術的現代價值體現方式。
對于傳統藝術的現代價值體現方式,除了采取有效措施對皮影實施搶救和保護外,更應該給傳統藝術一個載體,使之與現代藝術能結合起來。在發展現代藝術的同時,也傳承保護了傳統藝術。陜西剪紙藝術大師賈四貴認為傳統民間藝術的當代價值必須和現代的故事、表達方式結合起來。例如用年輕人喜歡的動畫片方式展現古樸的剪紙、皮影藝術是個創新,而且故事的內容也要貼近現代百姓生活,有時代氣息。他說:“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原生態文化,是發自心靈之花,是第一手創造,要把歷史和現實的原生態結合起來,把遠古的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起來。”
既然傳統藝術是一種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與自然、社會、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發生變異。這種變異,有正負兩個方向:負向為畸變,正向便是創新。它是生命自身在面對新的生存環境時,自我實行的一種調節與變革。這種積極刨新,促使保護對象得以應時而變,推陳出新,生生不息。
綜上所述,這正是傳統皮影藝術的再設計,其目的不是在于完全摒棄傳統藝術,而是用這種“再設計”之后的作品來起到宣傳的效果。在樹立起民族文化的品牌之后,讓人們更多的回來關注傳統皮影藝術,其實質是一種用技術養文化、用文化承載技術,這一過程中滿足當代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3]。最終,達到文化傳承、技術推廣、人民需求、民族品牌互惠互利的效果,產生多贏的局面。陜西作為一個文化大省,有太多值得我們挖掘的珍貴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民間藝術文化,已經不單單是一種政府行為,它需要全社會的力量。而在目前國內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有機的結合文化產業中的各方面優勢,整合資源,在保護祖先文化遺產的同時創造出新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魏力群.中國皮影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8992.
[2] 馬東平.行動與反思——對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利用的現狀、問題及趨勢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2):174183,207.
[3] 曹國慶.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構建[N].中國文化報,20060211(003).
[4] 黃宸翰,馮東.淺析皮影藝術元素對民族動畫品牌塑造的影響[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4042,51.
[5] 孫海龍.民間皮影造型如何運用于動畫.www.docin.com/p468273596.html.
作者簡介:陳亞偉(1985—),女,碩士研究生,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動畫系,講師,研究方向:動畫,微電影,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