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丹
新課程改革,是新時期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作為21世紀的年輕教師,我慶幸自己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感受到了一顆顆充滿活力的教學弄潮兒,一個個充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對于新課程改革,要理性看待其優缺點,用批評與反思來賦予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正的精彩。
一、創造全新的課堂環境
做為身處新課改前線的一名教師,我認為,首先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全新的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課堂環境。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畫楊桃》這篇課文時,我買來兩個新鮮楊桃與學生一同觀賞,當兩個五角星似的楊桃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真切感受到了他們恍然大悟之后的欣喜:“這就是楊桃啊!”“真的像個五角星!”在了解課文時,孩子們個個勇躍發言,各抒己見,所有問題迎刃而解。“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如教學形近字,“鳥”和“烏”時,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就要在實踐中,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教學《和時間賽跑》后,我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朱自清的《匆匆》以及古今中外傳誦的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珍惜時間方面的知識,而且無形中又認識了許多生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翠鳥》一文描寫的是南方的一種水鳥,如何讓北方的學生去認識這種從未聽說過的鳥兒的特點并喜歡上它呢?于是我帶學生欣賞錄像中美麗的翠鳥,展示翠鳥鮮艷的羽毛以及捕魚的本領,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情境。孩子們充滿著歡喜與驚訝,頓時喜歡上這種機靈又漂亮的小鳥。而后,我又引導他們看各種鳥的圖片,讓學生們了解到在我們祖國,像翠鳥一樣珍貴的鳥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怎樣才能和它們做朋友呢?飽含著對鳥類無比的熱愛之情,學生們議論紛紛。這樣,孩子們不僅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他們心底那種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也被深深地激發出來了。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非常美麗的兒童詩。“一天中太陽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鮮花上灑,她把小樹往高處拔……”我帶著孩子們一遍遍地讀著,細細地品味,孩子們簡直喜歡極了!于是,我引導孩子們:“你覺得太陽還做了哪些好事?我們也試著寫寫美妙的詩句,好嗎?”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寫下了:“她拿著調色盤,把花兒涂得姹紫嫣紅,芬芳迷人。”“她張開笑臉,幫助媽媽殺死被褥上細菌。”
3.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二、讓“激勵性評價”閃現異彩
(一)激勵性評價基石——真誠愛生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學生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羅素的這句話更讓我們體會到,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會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師只有對學生抱有強烈的愛,寬容的理解,誠摯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學生對老師的崇敬、信任和親近,才能創造激勵學生學習的感情基礎,“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激勵性評價手段——突現互動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多元激勵性評價。如:在朗讀教學中,數名學生朗讀課文后,即可讓他們分別談談自己朗讀的效果,相互之間進行評價,然后再讓其他同學進一步的評議,最后教師做總結性歸納補充。學生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認識自我并不斷改進自我。在課堂上尤其要注重發揮同學之間的互評作用,事實證明,來自同伴之間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
另外,我們應該還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以上是作為一名新課改背景下的年輕教師,我的一些經驗體會。我想,我們教師在新課改環境下,一定要“濯去舊見,以求新意”,在課堂教學中創建自主的教學模式:真正把學生當做教育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密市市直第二小學】